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

不容濫殺無辜 譴責針對平民恐襲

十二年間傾全國之力堵截恐怖主義活動,美國想不到在拉登被擊殺快要兩周年之際,發生911以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在波士頓馬拉松當日發生的連環炸彈案,釀成3死逾170人受傷,聯邦調查局上周四發出疑人照片,當天就在激烈槍戰中擊斃一名車臣裔青年,另一人則在逃脫大半天後被擒。儘管如此,未來一段時間,美國主要機場車站和碼頭,極可能再次出現911後的堅壁清野安全檢查;而事發後總統奧巴馬的「追到天腳底」公開講話,加上草木皆兵的氣氛,12年前令人心惶惶的記憶再度湧現。


對於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不論動機如何,必須予以嚴厲譴責,不容濫殺無辜,這是世界共同的核心價值,沒有商議的空間。恐怖分子下毒手的對象是手無寸鐵的平民而不是槍炮在手的軍警,這一不對稱的武力不平衡,構成了老百姓慘遭戕害的血腥結局。這次發生恐襲的波士頓馬拉松,傷亡的多是站在路旁為運動員打氣的平民百姓,以及旨在參與而不介意跑三四小時才完成比賽的業餘長跑愛好者,這些人與恐怖分子追求的政治訴求或受到社會打壓並無關係,目的單純得只是希望在人生歷程完成一項馬拉松比賽或旁觀一場馬拉松,然而他們卻在恐怖分子不分清紅皂白土製炸彈鋼珠四射之中成為受害者。中國留學生呂令子在事件中不幸身亡,奧巴馬總統上周四於波士頓的悼念儀式上呼籲為呂令子家人祈禱,在這一刻,人與人之間沒有國界,只有同情與安慰,共同走過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路。

從初步的情勢來看,兩個疑犯是兄弟,移民美國時間不長,但有被主流社會打壓的歷史。這到底是否因不滿被擠壓而反彈,恐怕要待更深入的調查才能大白於天下。但少數族裔在美國受壓而動刀動槍傷及無辜,這次並非第一次,2007年一名韓國裔青年在校園持槍殺33人。不過,由於疑兇兩兄弟從車臣而來,又是伊斯蘭教徒,美國情報部門必不會因兄死弟擒而放鬆,可以預見,美國的反恐力度必會因而提升。對於反恐,美國朝野兩黨是有跨黨派共識,奧巴馬雖然2008年競選時再三批駁小布殊的反恐政策,但他上台後的最大軍事決定,是從伊拉克撤兵而增兵阿富汗,把反恐戰爭焦點集中在西亞一帶,明顯可以看到,在當時極為活躍的蓋達組織依然是美國頭號剿滅目標。但是,反恐戰爭的本質畢竟與常規戰爭不一樣,並非攻下一城一地之後從此了事,而是反恐戰爭打的是歷史和文化戰,兵器只是斫其鋒而不足以連根拔起,12年間的反恐戰如今落得成為美國難以自拔的軍事泥淖。

一直以來,美國的某些外交政策帶來恐怖分子報復已是不爭之事,911事件後這一定論更是堅實。奧巴馬上台後,美國的中東政策稍見和緩,他終於確認美國主要敵人是久疲未起的經濟。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因此美國外交在奧巴馬上台後三四年是休養生息,但是以前遺下的仇怨還未了結,恐怖主義成了承平年代美國的噩夢。這次波士頓恐襲,說明美國面對的是遠比911複雜得多的險境,美國可以永遠守機場守飛機甚至火車地鐵,可是從已經公開的這次爆炸案證物看,簡單如壓力煲及家用計時器,加上相對容易獲得的非軍用炸藥,一個溫煦的春日下午可以頃刻變成血肉橫飛的屠場。

各國情報交流

可阻恐怖主義

恐怖活動是各個大國的最痛,俄羅斯、中國、美國都曾遇上武裝恐怖組織侵擾,對付恐怖活動,單獨一國無法足以根治,需要的是各國緊密合作。情報交流靠的是互相倚重的堅實同盟,一個懷疑恐怖分子,可以從中國遠走歐洲再進入美國,倘沒有中國歐洲美國情報合作,從一國出境之後便從此消失在茫茫幾十億人海,若干時間之後再在第三地作案,若無全程跟監追緝,恐怕是另一宗911的前奏。

波士頓恐襲及其後的大規模追捕行動,把美國人幾已消逝的噩夢再次召喚出來,兩個青年令得美國陷入恐慌,然而美國能否找到真正的敵人始終是疑問。911後追殲蓋達至今未竟全功,恐怖分子仍然在逃;美國國內的右翼極端組織也一度被認為有可能牽涉爆炸案,得州肥料廠大爆炸,人們馬上想到的是20年前被聯邦執法部門追剿的極端教派;甚至同一天在國會參議院辯論的禁槍法案背後反對甚力的保守力量,都是美國在大爆炸後惶恐不可終日的懷疑對象。美國國內國外都有敵人,追本溯源,俱是政策錯頭的結果。外交政策失衡,體現在中東政策數十年不變站在以色列一方,內政上的偏廢,例如槍械管制鬆散無力,助長槍支氾濫。在為波士頓死難者哀悼的同時,美國應該是時候好好想一想,這些恐怖襲擊的前因後果。


明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