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土地成為重要投資重點,但許多年來房價飆漲已是中國人不可承受之重,政府一直以來試圖抑制這波過熱風潮,舉例來說,2013年3月1日國務院公布一系列旨在冷卻住房市場的新政策,這些規則包括:對個人出售房產所得按20%徵稅、提高首付比例和抵押貸款利率以及要求各市制定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然而,這些舉措一方面招致質疑和批評,另一方面上海證劵交易所的地產指數於3月4日下跌9.25%作為回應,是中國股市兩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長住北京的美國商人利明璋(Bill Bishop)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文章稱,北京出台的新政策顯示兩項重要意義:一、北京看來對國內經濟健康信心十足,擁有進一步遏制房地產業的迂迴空間;二、政府擔憂房地產市場反彈的各種社會影響將對從投資導向轉為消費導向的經濟再平衡產生滯礙,以至於它願意承擔風險。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總共推出九輪房地產調控,但利明璋指出,儘管如此,房價仍維持顯著上漲,互聯網上出現質疑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徵稅的合法性,並呼籲當局在使用這類稅收上提高透明度和加強問責機制。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總共推出九輪房地產調控。
由於新政策才剛上路,投資者心理難以預料,路透社(Reuters)引用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CIB)首席經濟學家姚煒寫道:“新政策的實際影響可能非常大,也可能非常小,取決於執行情況,不過從措辭來看倒是異常嚴厲……三個月裡影響可能根本不大,但不能否認已引發很高的負面預期。”
近來現有住房的成交量大幅上升,分析家大多同意,新稅恐怕造成二手房價格高漲的扭曲效果,換句話說,買家不得不為大部分稅額買單,於此同時更多售房交易將以秘密合同的方式進行,藉此不讓政府得知真實價格以及售房所得。
利明璋認為,事實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早已遭嚴重扭曲,政府一輪又一輪亡羊補牢的降溫政策唯有讓扭曲加深加廣,不過正因改革住房市場以建立更加理性的供需系統實在難以推行,相較之下,政策制定者只能引鳩止渴,通過行政命令試圖管理。
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
其中一項扭曲現象便是許多外國媒體紛紛關注的“鬼城”,意即空無一人的購物中心和開發項目,在中國可說比比皆是,不過有些分析人士倒不為鬼城擔心,如出自新興經濟顧問公司(Emerging Advisors Group)的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標題為《為鬼城歡呼》(Hurray for Ghost Cities)的報告提到,浪費投資並不是什麼嚴重問題,而且與其把錢砸在擴建本已過剩的製造業產能,還不如運用於房地產開發。
湯姆‧米勒(Tom Miller)新書《中國十億城民》(China’s Urban Billion)同樣對鬼城問題“不屑一顧”,他寫道:“中國並沒有建造太多住房,不能僅僅依據空城區就說中國存在著巨大房地產泡沫化風險,儘管房產投資效率不彰,但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正支撐著此一領域。”
何謂“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關鍵在於農民工,米勒表示:“目前中國的現代住房(含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住宅)大約有1.5億套,但仍有兩億農民工住在宿舍或棚戶區,如果窮人哪一天也能住進體面公寓的話,中國城市面對的其實是住房短缺──短少7000萬套,因此中國並非蓋太多新住房,反而是蓋的太少了。”
農民工是房產背後可持續的巨大需求。
此外,中國住房不均的問題就像收入不均一樣讓人擔心,如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這種極端差別已達到歷史新高位,不僅一線城市的房價走勢與小城大異其趣,兩者間的住房開發量也有明顯差異,人口超過1000萬的主要大都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中低收入居民長期缺乏住房,但相對地,人口不到300萬的數十個較小城市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供應過剩。
因此,簡單地將中國房地產市場稱作“泡沫”有失偏頗,我們不難發現,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到最後只有富人才買得起住房,加上小城市存在一排排空置的住宅樓都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但利明璋說,中國領導人至少承認國家已來到泡沫懸崖且有所作為努力抑制,如果美國政策制定者能在2005年至2007年做同樣的事,也許今日情況將有所不同。( 《大事件》第19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