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養老法」使法律具有可訴性

中國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7月1日正式施行,這部被俗稱為「養老法」的法律首次將「常回家 看看」等精神贍養內涵寫入法律條文。 新法實施當日,江蘇無錫就出現一例法庭對贍養案的判決,引起法律界和民間就道德與法律的界限,新法具體可行性等等方面問題的爭論。

統計顯示,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達1.8億以上,佔總人口13.7%。 2015年,中國老齡人口將超2億; 2050年4.4億。 按照國際標凖,老齡人口佔到人口比率的10%就算進入老齡社會。
老齡化也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迫在眉睫。 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子女減少,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已很難維持。

無錫案例

特別是由於長期強制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速度驚人,老人老來無人養、無人關照,甚至老年人受到拋棄和虐待的事件也日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新法推出當日,無錫市北塘區人民法院對一起贍養案件進行公開開庭審理,判處被告人馬某、朱某除承擔原告儲某一定的經濟補償外,還需至少每兩月到老人居住處看望問候一次。 這起對「常回家看看」訴請的判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施行後的國內首例判決。

被告馬某、朱某分別是原告儲某的女兒和女婿,因家庭糾紛曾一度長期脫離關係。

借此機會,BBC中文網早間採訪了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合伙人,中國法學會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侵權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張雁峰律師,首先請他談對無錫案例的看法。

專家點評

張雁峰律師首先表示很高興看到新法頒布第一天就能有案例,並認為這表明贍養老人義務和保護老人權益這個原本在道德和法律邊緣的事情如今在中國有了可訴性——也就是成為可以起訴的事務。

張律師還指出,新法和新案例也有助於加深社會對老年權益保護法的認識,為新法作出更加有效的宣傳。

當被問及,新案例是否會導致大量父母基於對子女「不孝」的不滿而開始訴諸法律,以至於法庭會迎接不暇時,張律師認為不然。

他表示,中國法律對此類案件採取的是不訴不理的態度,也就是除非父母起訴,否則司法機關不會第三方主動受理。

他個人認為中國不大會出現大量父母起訴子女的情況。 「類似案只會是個別的。」

清官難斷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中華文明千百年來處理子女贍養老人問題都主要依靠儒家文化和道德規範力量來維繫,因此質疑新法功效。

「我認為法律增加這一條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引導、教育子女重視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發生糾紛或者訴到法院,一般能夠達成和解協議,」張律師說。

「從法院判決層面講,操作性確實不是很強;但不能說不可操作,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判決多長時間看望一次老人。」

張律師還補充認為,單靠法庭時無法解決保護老年人權益的問題的,在新法推出同時也需要各級政府、媒體單位繼續大力提倡尊老、愛老,並繼續大力推動養老義務宣傳。

(編撰:晧宇 責編:路西)

BBC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