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台湾的“高考”:走向多元入学

15万名台湾的高中生刚刚考完所谓的“学测”,类似中国的“高考”。台湾的大学数量虽然很多,甚至有招生不足的现象,但是面临1月份的“学测”或是7月份的“指考”的所有学生、老师和家长还是视之为重大的事件,全力冲刺。


多元入学管道

1月17日和18日两天,台湾大约15万4500名17、18岁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进入考场,参加所谓的"大学学科测验"(简称学测)考试,一种类似"资格考试"。等学测成绩公布之后,这些学生就可以依据学测的成绩和在校成绩,申请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这种方式非常接近美国的申请制。这些申请首先得通过评鉴的门槛,然后学生要准备书面资料,参加面试。获得录取的人,就可以高枕无忧等待毕业,夏末时分成为大学新鲜人。没有被录取的人,则还有一次考试的机会,也就是可以参加7月1到3日的"大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换句话说,学生不会只因为一次考试的结果,而决定一生。学生考完指考后,会以指考的成绩好坏和志愿,被分发到不同的大学。这是目前台湾学生进入大学最常见的管道。

目前考过1月份的"大学学测",继而通过申请进入大学的学生约占大学新鲜人的40%多,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是通过7月份的"大学指定科目考试"被分发到大学。政府希望日后考"大学指定科目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少。 当然还有其他管道可以进入大学,比如被"保送"或者参加"繁星推荐"计划等等。

北一女高三学生陈咨瑜今天刚刚考完,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她说要"回家收拾房间",休息一下。为了准备考试,她努力冲刺了一阵子,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休息然后要准备过年。

学测的精神

大考中心主任牟宗灿教授指出"学测"的意义。"'学科能力测验'只是多元入学考试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一年不只考一次,以前的大学联考,一年就考一次,这次考得好就进入好大学,考不好就得明年重来。所以很多人就质疑,这是'一战定江山',不尽理想。"

而且学测的基本精神应该在于大学选才的多元化。"大家鼓励多元入学,也就是鼓励'申请制',就是大学选才不应该单单考虑学生的功课好不好 ,学生会不会考试, 而是应该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他可能社团(领导能力)很好,或是其他方面的表现很好,要多方面的考量。"

服务于北一女的王老师认为,多元入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有利,对学校也有利。大学方面可以针对每一个校系的特色和需求找到适合的学生,而不是盲目的接收分发来的、成绩好的学生。换句话说,学生只要有一个科目特别强或是有其他的能力,就可能被大学录取,而不需要每一个科目都强。" 如果是传统的联考,你可能每一个科目都要很强,至少不能太弱,要比较平均。但是根据现在的方式,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比较强的科目,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系,"

教改促成学校广设

1993年台湾通过了"教育改革"计划。当时人们认为年轻人进大学的管道太窄了,为了让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是根据"教育改革"的精神,从此广设大学。台湾大学的数量从20年前的40、50所,到2010年已经增加到164所。但是现在碰到少子化的问题,学校越来越招不到学生,根据牟宗灿的估计,在4年到5年之后,大学招生就会尝到少子化的苦果。所以,台湾这几年来积极向外国招生,希望外国学生可以到台湾求学,避免大学大量关门。另一方面,教育部和大学方面也在讨论"大学退场机制",希望透过合并等途径,解决大学没人读的窘境。

竞争依旧在

既然学校多到怕招不到学生,而且去年的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90%,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参加补习,还有这么多学生兢兢业业的准备考试,陈咨瑜说:"学校多并不表示每一间都是大家想要念的,台大(台湾大学)的名额还是那么少。"

陈咨瑜就读的北一女中是全台湾最好的女子高中,大部分的北一女学生都想进入台湾最好的大学,也就是台湾大学,陈咨瑜也不例外。大学虽然很多,但是大家都只想挤进少数好的公立大学,所以竞争依然很大。当陈咨瑜被问到会不会参加7月份的指试,她回答:"应该会吧,因为第一次考试的时候会紧张,可能成绩不够好。"

她暂时可以休息几天,但是过完年,又得重新拿起书本苦读,因为其他的同学可能也会这么做,她虽然考完了学测,还必须等成绩公布后才能申请大学,但是真正等到学校公布的时候已经是4月了,到时万一她没有被录取,再来准备指试恐怕会来不及,所以她过完年就得认真读书了。

今年大考中心首次在广东东莞与上海昆山的台商子女学校设置考场,东莞部分有140名考生,昆山部分有110名考生。

作者:邱璧辉

责编:乐然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