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陳光誠事件是北京華府成熟互動的開始


【聯合報╱社論】


大陸盲人維權者陳光誠逃入美國大使館的新聞,佔據了美國主要媒體的版面,完全掩蓋了在同時間所召開的年度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本身的光芒。目前看來,陳光誠若最後能以讀書名義順利赴美,本案或可算是圓滿落幕。在過程中,美中雙方的態度與程序,顯現出迅速但不失周全的成熟性,也許可為未來美中關係提供一種新的處理模式;我們認為,這個發展有利於台灣與美、中兩個強權間的正面互動。

今年美中都面臨接班或大選的政治節目,執政團隊都有取得新的政治授權的壓力,彼此的算盤都不好打,因此在處理此案時均步步為營,深怕在此一敏感時刻有所閃失。面對此一難題,美中雙方有好幾種方案可以因應;傳統上各持立場的對抗模式,固然可向雙方內部的強硬派交代,但同時也會因為變數頗多而難以掌握發展方向。因此,這次雙方所採取的「表面強硬、裡面務實」的方式,或許是眾多解套方法中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

首先,從王立軍到陳光誠,似乎可以看到美國在處理類似案件中,更加貼近中方感受的處理方式。這兩個案件性質不同,但美方的處理模式,都是先開門收人,再透過磋商,將二人在「自願」的情況下交給中方。特別是在陳光誠一案中大使館開門收人,更是美國政府對國內民主黨支持者及中間選民的基本交代。

過去幾年,陳光誠早就成為美中人權議題的關注對象。因此他自山東被軟禁處逃出後,便受到美國媒體的高度關切。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最有希望的參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對中國議題向來強硬,選舉期間除高談人民幣升值問題,更抨擊歐巴馬總統處理本次事件過於軟弱。民主黨既要穩固傳統支持者,還要爭取中間選民,在人權、尊嚴等核心價值上,對中國勢必不能手軟。收留陳光誠並代表與中方磋商條件,又透過各種影像、新聞,乃至於與國會議員通話等運作,都是向美國左、右派選民交代的手段。

但隨後陳自願離開使館,則是給中方一個下台階,表現出對中國政府的尊重。畢竟,相互尊重向來是美中互動的一個基本原則。更重要的是,隨後舉行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所做成的決議,除了雙方致詞中暗藏的冷箭外,其餘實質合作議題,似乎還是按照原訂規劃進行,並未受到影響。在此一過程中,中方的各種反應,除幾句向強硬派交代的言語外,也可看出其相對冷靜、務實的態度,並無太多出人意表的演出,更可以迅速與美方達成可行的解決方案。若最後陳光誠能順利以求學名義赴美,可以說是一個三贏的局面。畢竟,從過去異議人士赴美後,幾乎等同於喪失影響力的經驗顯示,北京的此一安排,最少可收贏得裡子之效。

本案雖然對美中關係有正面意義,但也暴露出若干隱憂,值得重視。外界雖將本案定位為人權問題,但連同王立軍事件,凸顯出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的法制格外難以掌握。中國大陸省市以下地方官員的升遷,除招商引資、綠色環保外,消除異議雜音也是主要評比項目,為了前途而走偏鋒者時有所聞;但過去因對媒體的嚴格控管,政治賭本不高,加上在全國輪調的制度下,任期有限,在在增加了鋌而走險以求速成的誘因。但隨著網路及智慧型手機迅速滲透,各種行動網路及社交媒體興起,情勢已經不是往昔所能相比。過去中共中央有一種「最後進場、收拾殘局」才是真老大的心態,但此種作風只是把急症轉為慢性病,並未根治,長期而言已成中國的大患隱憂。

因發展階段不同,類似陳光誠的事件恐怕還會繼續發生,但若美中兩大強權,以及台海兩岸之間,均能貫徹這幾次事件所遵循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原則,建立務實、可預測的互動模式,並有效隔絕個別事件釀成制度性的整體對抗,則可視為陳光誠事件最有價值的啟示。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