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力量影響台灣大選?
過去,面對台灣總統大選,中共曾祭出武嚇,試圖左右選情,但反而幫了倒忙,激起台灣人民的反感,本次選舉中共不再高調恫嚇,而是不時對台灣“施恩”,例如開放台灣各種水果進口大陸、解除對台灣的食品進口限制。
國民黨能繼續執政,或顯示出大陸以經濟手段影響台灣大選奏了效;北京發現,比起孤立和打壓台灣,讓台灣人安心才是更好的方法。2010年6月簽署的ECFA於9月生效後,大批大陸的農產品採購團前往南部,令當地農民獲益。這次的選舉,馬吳在南部輸的不算多,得票率最差的嘉義縣也有39.1%,在高雄則獲得44.2%的選票
,藍營搶到一些南台灣的票,令部分民進黨人訝異。
徐文立對《大事件》表示,北京當局對台灣政策的變化,受到台灣民眾的影響。經過幾次選舉後,中共越來越瞭解台灣民眾更重視民生議題,統或獨,對老百姓的個人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生活是否穩定才是台灣人關心的,因此只要保持台灣的經濟平穩、創造兩岸雙贏環境,台灣人民就容易接受大陸。
本次選舉中,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又無法清楚說明如何保持與大陸的穩定關係,被視為敗選的關鍵因素,也反映出台灣人更在意的是哪一個政黨能維持兩岸的和平發展。徐文立說:“統獨議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偽問題,中共要拿此來解決台灣事務,當然找不到癥結所在。”
中國有民主化條件?
徐文立認為,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已經是一股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位移。“中國的民主化過程,不是看一些具體的事務,比如有沒有基層選舉,最重要的是,是否已經向自由民主政治制度進行根本性的位移。”
徐文立對《大事件》解釋,民主隨工商社會的到來而出現,是工業化的產物,雖然每個人都希望平等,都想過好日子,但農耕社會做不到這點,其生產水平只能保障高層的人享受,不過,工業化下生產力的提升與生產手段的變化,帶來了生活水平提升的機會,也帶來了民主自由所需的基礎。
“中國大陸過去拒絕這樣的市場經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工商社會的發展,但因為很多人餓死,大家都想改變,所以不得不開放、不得不進行經濟改革,而經濟改革的結果,使得社會朝工商社會轉移,也朝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發展。”徐文立認為,
一黨專制已經成為危巢,而如今英特網發達,成為加速大陸社會變遷的催化劑,只有憲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與一個工業化、市場化、資訊化時代相適應。
徐文立對《大事件》指出,中國社會至今已經發生了二次的位移,第一次是在滿清之後,社會從一個傳統農耕社會向工商社會發展,第二次位移是共產黨不得已的經濟改革,為中國帶來工商社會,給民主政治制度奠定基石,而中國大陸正朝民主化發展,“其實中國社會已經放棄共產主義的那套作法,並不是讓一些人先富起來。”
徐文立解釋,民主政治制度的穩固基石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公民擁有完全意義上的合法化私有財産,讓私有財產獲得絕對的保護,第二是社會越來越高度自治,這個趨勢正在中國大陸上演,“中國未來一定會是自由民主社會,時間早晚的問題。”
對於中國是否有民主化的條件,一派說法認為中國民眾素質還未達到標準,徐文立非常不認可這種說法。“說這話的人非常居高臨下,很難說有知識、教育的人,素質就比一般民眾高,每個人都有良知、有判斷力,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不利。民主是一個很好的政治大學,就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台灣走向更成熟、平和的社會。”
雖然許多來自大陸、香港的人士對台灣的民主多有讚賞,但台灣民主制度的缺失也不可忽視。有學者指出,台灣幾次修憲後憲政體制成了半總統制或雙首長制,一旦兩黨勢均力敵,總統如果跟國會多數黨不是同一個黨,在施政上就會出現困難。台灣還不是穩固的民主化國家、憲政體制不清、民進黨在國會從未過半、選民制衡觀念的偏差等,都是台灣民主制度遭到質疑的地方。
徐文立對《大事件》指出,為了爭取選票,候選人太注重經濟話題,忽視其他問題,是他認為台灣選舉制度下的不足處。此外,徐文立也發現,台灣的政治人物並未看到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制是外強中乾。“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中國大陸的官二代、富二代在什麼地方?都在西方國家,說明他們自己也擔心,才把家庭、財產轉移到海外,但台灣政治人物覺得中共很強大,不好對付,怕刺激他們,太過遷就他們,這在整個競選過程中都可感受到。”
馬英九贏得2012年總統大選,連任成功。(大事件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