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經濟學家:民生之必要 一點點民主之必要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只要在中國注入一點點民主,就能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這是四位美國、英國與中國的經濟學家在研究報告提出的結論。

華爾街日報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馬丁尼斯-布拉沃、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米克爾、耶魯大學的錢南西和北京大學的姚洋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 (NBER)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民選鄉村領導人為確保獲得連任,會更加關注村民的福祉,是民生得以有效改善的主因。

四位學者調查了1982年至2005年之間的選舉後發現,在學校、植樹和水渠等「公共產品」方面,已實行選舉的村莊比沒有實行選舉的村莊平均多投入27%。此外,民選的鄉村官員也有助大幅縮小貧富的差距。

為明確衡量選舉的效應,四位經濟學家比較村莊實施選舉前後的情況,還對比已實行選舉村莊與未實行選舉村莊的結果。中國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實施第一批的村民選舉,並逐步向全國推廣。

去年12月,廣東烏坎村因徵地問題,爆發村民與當地幹部的嚴重衝突,而引發高度關注。後來,北京中央為安撫民情,允許該村在今年初舉行選舉,還被中國網民推崇為中國治理的新典範。

不過,中國的民主仍然相當有限。除了曾在幾個層級稍高的鄉鎮有過試驗外,選舉主要仍侷限在最基層的鄉村。村長由選舉產生,村支書則不經選舉,仍由級別較高的黨組織任命。而且,由於選舉過程受黨監管,很多村莊將選舉視為鬧劇。

但儘管如此,研究報告指出,基層民主仍然帶來了確實的好處。有民選幹部的村莊投注在灌溉、學校、道路和植樹方面的投入,要比非民選村莊高出很多,並且同意共同出錢從事這些建設。四名經濟學家估計,用於這些改善的資金約有七成來自村內。

實行選舉的村莊還大幅降低所得不均的情況。經濟學家指出,實行選舉後,選前最窮家庭收入成長最多,增幅達28%。而選前最富家庭的所得則下降達29%。作者認為,民選村長改善灌溉,對土地品質最差家庭的收成有所幫助,並且在劃分土地的時候照顧了最窮的村民。同樣地,村辦企業收入的再分配也更加平等。

民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眾說紛紜,有些研究認為民主對經濟增長效果有限。但這項調查的著眼點不是成長,而是平等。報告指出,民選村官能夠提高稅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他們選擇的投資項目更符合村民的願望。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