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胡平:姐姐是廖亦武的傾訴對象

明鏡記者柯宇倩/即使手稿多次被抄走,即使找不到出版社,廖亦武仍堅持寫作,《北京之春》主編、評論家胡平認為,這是因為廖亦武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讀者:他已經逝世的姐姐。“活著的人會背叛你,但死者是不會背叛的,當朋友都不把你當回事時,姐姐就顯得相當重要。”胡平在接受《明鏡》採訪時說。


忠實記錄獄中經歷


胡平相當熟悉廖亦武作品,亦為廖亦武的《中國上訪村》、《六四‧我的證詞》等書寫序,廖亦武於201172日離開中國,910日抵達美國紐約,之後終與胡平見到了面。胡平對《明鏡》表示,中國當代作家裡,廖亦武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對時代的見證,例如《證詞》對於“六四”後獄中情況與“六四”前後整個社會世道人心的變化有深入、精確的描述,廖亦武與其他事過境遷後才寫作的作者不同的是,他在寫作的當下,苦難與迫害仍持續著。


廖亦武的另一類作品是對底層社會的描寫。“坐過牢的人很多,也有寫得很好的作品,但別人不會想到寫這樣的事。在廖亦武的文風下,他將自己各種各樣的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有感同身受的氛圍。”


廖亦武的特色,還反映在忠實呈現每段經歷上。胡平對《明鏡》指出,有的人紀錄自己在獄中的情況,會從頭到尾都“英勇到底”,不好意思把自己在獄中的屈辱情事公諸於眾,但廖亦武不會使勁標榜自己。


廖亦武1990年至1994年入獄時,曾因受不了折磨兩度試圖自殺,他稱那段監獄生活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章”、自己“活得跟狗一樣”,但仍願意將這些尊嚴被踐踏的時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胡平認為,很多烈士並非一開始就烈到底的,只是因為最後拼上了性命,被大家見識到了他“剛烈漢子、永不屈服”的一幕,但廖亦武述說了許多人在成為烈士之前可能也經歷過的屈辱,這段過程揭示了許多人性、制度上值得深思的一面。


他(廖亦武)有自己的底氣,也很英勇,但再英勇的人都有屈服的時候,人不是鋼鐵做的,廖亦武就好像孫悟空,妖精調來第一座山時扛住了,第二座山也扛住了,到了第三座山才扛不住,因此書中看到他的洋相,也看出他的頑強,我們並不覺得他卑下,反而認為他非常高尚。”胡平對《明鏡》說。


廖亦武創作過程的艱難程度也是超乎常人想像的。胡平指出,廖亦武最初的《證詞》手稿寫於獄中,但經常被獄卒抄走,廖亦武只能一邊寫、一邊背,每被抄走一次,就重寫一次。廖亦武自述道:“我在雙層鐵床的上舖捲縮了幾百天,被子上覆滿應付檢查的花花綠綠的雜誌、短文和家信。我雞婆似地聳起雙肩,在一頁紙上儘可能多地寫字,心快要跳出來了,連標點也蹦蹦地搏動起來,我已辨認不了自己的筆跡,我越寫越不像個文人......”


出獄後,廖亦武仍受到高度監控,為了避免手稿被沒收,廖亦武只能將寫過的東西“儘可能地複製,多藏幾個地方”,然而,就在《證詞》即將完成之際的19951010日,警察突然闖入廖亦武於成都的住所,將《證詞》全部抄走,廖亦武只能重寫此書,為此耗費三年時間。


胡平對《明鏡》指出,即使廖亦武為了避免手稿再度被抄,做出立即出版的打算,但仍不是一路順利。廖亦武曾將索爾仁尼琴題在《古拉格群島》上的卷首語抄了十幾遍,用以激勵自己,胡平認為,廖亦武一定曾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取得如同《古拉格群島》般的成功,只是當廖亦武冒著極大的危險托友人將手稿帶到海外時,找不到人翻譯,也找不到出版商。


當廖亦武聯絡同案犯——加拿大人戴邁河時,對方回覆:“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西方政府忙於同中共做交易,討價還價;媒體的關注點也是抓人放人,各類明星炒作。在冷戰之後的國際結構調整中,獨裁者的日子太好過了。誰又能把誰怎麼樣?作為你,一個詩人,除了保持自己內心的真實,不叫苦,又不說謊,還能指望甚麼?”因此戴邁河也無能為力,只能給廖亦武寄來400加元。


廖亦武(右)與胡平在紐約見面。(明鏡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