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中蘇分裂的核心原因是“家庭關係”

《新史記》記者高伐林/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教授指出:毛澤東和赫魯曉夫誰也不是傻子,兄弟倆都不想分家,都知道一分家,咱們這個家都敗了。然而問題就是:誰當家?兄弟倆誰也不讓,最後就還是只能分家,一人當一個家



2011年8月15日,華東師大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教授和夫人李丹慧教授,在美國華盛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行新書發布會,《新史記》記者前往聆聽,並在其演講間隙與沈志華交談,向他贈閱了最新一期《新史記》。

本刊根據錄音整理了他們兩位的發言如下,未經發言者審閱。

關於冷戰的研究專著,封面不約而同都是紅色基調。正中間一本就是沈志華夫婦的英文新著。


沈志華:今天是我們新書《一邊倒之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及其盟友們》(After Leaning to One Side: China and Its Allies in the Cold War)的發佈會,其實從中文的角度講,“新書”的內容已經不新了,是我與李丹慧2003年以來研究的成果。要譯成英文,搞來搞去搞到了現在。我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背景,然後介紹我們一本真正的中文新書。

《一邊倒之後》主要是想描述一下、追蹤一下:在中國倒向蘇聯、加入社會主義陣營以後,這個陣營的發展和變化。本來我設想的是三個方面:一個是中國跟朝鮮的關係,這是我做的;一個是中國跟越南和東南亞的關係,這是李丹慧做的;還有一個,是中國與東歐,像匈牙利、波蘭、南斯拉夫的關係,這是我們倆一起做的。但是後來中國跟東歐這一塊給刪掉了——他們說,這本書太厚了。

我們的結論,基本上有這麼幾個:
第一,中國和所有盟友的關係,都受到中蘇關係的影響;朝鮮與越南差不多,不過經常更狡猾一些,手段更機靈一些,所以得到的好處更多一些。朝鮮與越南在中蘇友好的年代和在中蘇分裂的年代,都在中蘇兩邊獲取了最大的利益。

第二,在中國向蘇聯一邊倒的時候,毛澤東設想的是,別人都向他一邊倒。他最得意的時候,就是1957年底——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到1957年。這個時段,發生了幾起非常重大的事件,一個是蘇共二十大,一個是波匈事件,一個是蘇聯的反黨集團事件。在這三件事發生之後,毛澤東因為幫助了赫魯曉夫,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陡然升高。他以為,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會倒向中國。但毛澤東沒有料到,1958年到1962年,中蘇一分裂,所有的盟友都離他而去!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時,中國的盟友只剩下一個,就是朝鮮。後來鄧小平一搞改革開放,朝鮮也跑了。最後的結果,與毛澤東的預想正好相反:他希望所有的盟國都倒向中國,但他們全倒向了蘇聯。

第三,中蘇分裂的根本原因、核心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地位不斷地上升,挑戰了蘇聯共產黨和赫魯曉夫原來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這樣,雙方的爭議和分歧就是不可調和的了。

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係,和一般現代國家間關係的最大的區別:一般現代國家間的關係,講的是利益;社會主義國家間的關係,不講利益,講什麼?講主義。毛澤東說:我掌握著馬克思主義;赫魯曉夫說,蘇聯掌握著馬克思主義。他們要爭的就是,誰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因為,誰有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誰就有了發言權,在社會主義陣營,就能當頭。這是他們爭論的核心問題。正因為如此,他們之間的鬥爭是不能和解、無法調和的。利益可以切割、可以讓渡,主義卻不是你對,就是我對。

第四點,埋藏在中蘇關係、中朝關係、中越關係、中國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關係背後的根本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關係並不是現代國家關係,不遵循現代國家關係的最基本的政治準則,例如,利益,領土,公民權利,安全等等,這些都不講;他們之間的關係,從中國傳統的角度講,帶有宗法性,其實就是一種“家庭關係”,所以社會主義大家庭裏面,家長制、老子黨,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在共產黨的話語體系當中,描述他們之間關係最常見的一個詞,就是“兄弟”。兄弟關係,也就是家庭內的關係。美國中央情報局當時分析說,中蘇不可能分裂,為什麼呢,因為分裂對他們兩邊都不好,而對他們的敵人有好處。毛澤東和赫魯曉夫誰也不是傻子,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兄弟倆都不想分家,都知道一分家,咱們這個家都敗了。然而問題就是:誰當家?兄弟倆誰也不讓,最後就還是只能分家,一人當一個家吧。

上述這四個觀點,在我們已經出的這本書裏都有表現,但又不是特別清楚,主要在我和李丹慧最近剛剛完成的新作《冷戰與中蘇同盟的命運》中闡述。我從1945年寫到1959年,就是中蘇最後一次當面吵架;李丹慧接過去,從1960年寫到1973年。全書一共是140萬字,涉及所有事件的細節。我們差不多把中國和俄國的關於中蘇關係的檔案全部搜索了。同時也參考了台灣的檔案、美國的檔案和東歐的檔案——我們論述的主線的基礎,都是原始檔案。估計明年年初能出版——如果中宣部不阻攔的話。(《新史記》第4期)

明鏡新聞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