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廖亦武為什麼要繼續寫下去?

明鏡記者柯宇倩/即使手稿多次被抄走,即使找不到出版社,廖亦武仍堅持寫作,《北京之春》主編、評論家胡平認為,這是因為廖亦武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讀者:他已經逝世的姐姐。“活著的人會背叛你,但死者是不會背叛的,當朋友都不把你當回事時,姐姐就顯得相當重要。”胡平在接受《明鏡》採訪時說。

姐姐是廖亦武的傾訴對象

即使廖亦武在寫作過程中屢屢受挫,他仍未放棄寫作,胡平認為,這是因為廖亦武一直有一個寫作的對象。胡平對《明鏡》指出,廖亦武的書信息量特別大,因此閱讀廖亦武的書,總能從中挖掘很多東西,在此之中,胡平也發掘了廖亦武能一直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證詞》的開篇便講述廖亦武的姐姐飛飛在八九民運之前,於一次車禍中死亡,書的結尾再度提到他的姐姐,廖亦武說道:“感謝上蒼讓我一再經歷劫後餘生。現在,將這部作品公諸於世的心情遠不如最初創作它時那麼迫切,因為它在冥空中,還有一位讀者,我的姐姐飛飛。她有時就在我的血管裡,在我的喃喃自語中。我必須時時自省,保持心靈的清潔和平靜,姐姐漂泊了近十年的亡魂才會在此落腳。她喜歡有尊嚴的男子,而寫作能使人不斷地收獲尊嚴。”

胡平對《明鏡》表示,表面上看來,飛飛在廖亦武的政治、文學上並未起到領導作用,她與八九民運、“六四”也不相干,因此在書中提到她令人感到奇怪,不過看了廖亦武在結尾處的抒發後,胡平感受到,多年來在廖亦武孤獨的寫作時,姐姐成了他的傾訴對象,否則寫作對他而言冒著很大風險,沒什麼人想看,也沒人想印,廖亦武憑什麼還要繼續寫下去呢?

胡平指出,和一個在自由言論之地的作家不一樣的是,一般作家有什麼想法就寫出來,寫完後就發表,不會想到是為誰而寫、讀者又是誰,但在一個沒有自由言論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寫的東西根本沒處發表、沒人看,這時就不禁要問自己為什麼而寫?

文革時壓力也很沈重,但那時哪怕只是一張大字報,大家都會圍上去看,(寫的人)知道有這樣渴望的聲音,但‘六四’後坐牢的人出獄了,想講述自己故事時,大家都沒了興趣,所以這時一個作者還要繼續寫,必須在心中有個訴說的對象,只要有一個人還願意聽自己說話,就有勁頭寫下去。”

胡平對《明鏡》解釋,這就好比人遇到悲苦的事,就想透過禱告與神對話,如果沒有上帝這樣的對象聽他說話,此人可能會因為無處宣洩而承受不住;“但中國人不信神,不能假定一個上帝,廖亦武原來也有妻子,可是後來離他而去,因此姐姐就起了作用。”

活著的人會背叛你,但死者是不會背叛的,當朋友都不把你當回事時,姐姐就顯得相當重要。”胡平認為,在這種狀態下,姐姐是廖亦武的精神鼓舞來源,這番看法也得到廖亦武的贊同:“他覺得我說得挺對的,電子郵件中都說我是他的知音。”

廖亦武專注進行樂器演奏。(明鏡記者Angel Ho攝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