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中央軍委主席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前日在接見海軍黨代會代表時,表示要“加快推進海軍轉型建設,拓展深化軍事鬥爭準備”,這一番話被外間解讀為中國加強戰爭準備,再聯縏近期中國戰艦赴西太平洋演習、航母二度出海測試等現象,儼然中國已到了臨戰關頭,這種解讀恐怕連胡錦濤看了都要忍俊不禁。
“備戰”只是威懾
軍事鬥爭準備從字面理解確實是準備打仗,但這個口號早在1995年台海導彈危機時出籠的,從江澤民到胡錦濤,喊了16年。對軍隊來說,養兵千日就是準備打仗,但現在真的到了“用兵一時”嗎?非也。
且不說中共在明年將召開18大萬事求穩的背景下,是否敢於對外用兵。即使是中國的外部環境,也遠沒有輿論渲染的那麼惡劣,除美、俄兩國,無人能對中國造成真正威脅。因此,中國的“軍事鬥爭準備”,更像是傳統文化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懾力量。
軍事外交補不足
與軍事鬥爭準備並行不悖的是,中國近期的軍事外交極度活躍,解放軍可能是除外交部之外,對外交往最活躍的部門,僅在近一個月內,就接待了玻利維亞、緬甸兩國軍隊總司令、英國空軍司令、蘇丹國防部長、德國國防部國務秘書、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第一副局長等連串訪客。國防部長梁光烈先後訪問加納、烏干達、塞舌爾非洲三國,總裝備部長常萬全出訪智利、阿根廷、巴西南美三國,總政部主任李繼耐訪問朝鮮,副總參謀長侯樹森訪問巴基斯坦,另一位副總參謀長蔡英挺剛訪問老撾……可謂八方來客,四面出擊。
軍方的對外交往,彌補了中國外交的不足。與緬甸和巴基斯坦軍事合作的深化,令中國西南方的安全更有保障。塞舌爾邀請中國駐軍、南美洲多國與中國軍事合作的強化,則令中國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找到立足點,也算是“上戰伐謀”的收穫吧。(香港明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