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使九二共識成為台灣的全民共識

旺報 【本報訊】

 選舉勝負己定,勝者馬英九誓言要尋求朝野共識,敗者蔡英文說「民進黨必須再對兩岸政策作整體反省」,這是政治素質與風範的表現,值得珍惜和延續。但是綠營人士似乎並不完全同意,有人認為是選舉操作失當,有人認為是國民黨掌握行政資源,也有人則認為是沒有發揮好民生議題,就算同意問題出在「兩岸政策」,也不認為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有錯。然而,我們只要回顧,選前許多企業家,不分省籍,不顧過去政治立場,甚至不計後果,出面力挺「九二共識」,我們也看到表面強調中立的美國,卻不斷表態支持兩岸和平,應足以說明一切。

 縱使如此,我們還是希望馬總統不要忽略,仍然有600萬台灣人民不同意「九二共識」。因此,我們認為,馬總統就職後,要使「九二共識」成為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更進一步成為兩岸共識。

 要擴大九二共識的支持基礎,就必須先正面回答「九二共識」究竟有沒有、如何有、有什麼、有何用等一連串問題。釐清這些問題才能思考如何成為台灣共識的方法。首先回顧歷史,1992年舉行兩岸兩會領導人會面前置談判,當時兩岸當然沒有「九二共識」,但北京願意和台北接觸談判,是因為當時中華民國憲法和國家統一綱領的「一個中國」原則非常明確,但在前置談判中,中共要求將「一個中國」原則文字化,台灣拒絕大陸提出的版本,因而雙方針對「一個中國」內涵以傳真文件方式進行討論,最後雙方對「內涵」無共識,但對「原則」並無懷疑,所以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的共識,這些都見諸於當年的兩岸及外國媒體報導、官方發言與民進黨人士的反對文章,海基會出版的《辜汪會談紀要》也明載,證明當年有爭吵,之後有妥協。

 那麼,「九二共識」是名存或實存?是文件存在或默契存在?是形容詞或名詞呢?由於1992年時,雙方並沒有簽署「九二共識」的文件,也沒有人以「九二共識」稱此衝突與妥協的過程,直到2000年才有人提出這個詞句,顯然這是雙方的默契,不過,確實有許多文件可以佐證共識的存在。既然「九二共識」是2000年才提出的詞彙,當然應該視為形容詞,用以形容當年發生的「事實」。形容詞可以改,可以用其他形容詞代替,但不能否定那件發生過的「事實」。

 2008年以來,兩岸所有經貿、文化、行政和民間事務的協商,都建立在這個模糊的默契基礎上,雙方承認有默契,北京有面子,台灣有裡子。有人認為民進黨掌權時期雖然否認九二共識,產業依然大舉進軍大陸投資,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由16%上升到40%,證明無「九二共識」兩岸經貿也能發展,民進黨並沒有鎖國。其實鎖國是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貿易額上升是民間企業的活力。

 當年大陸經濟正在起飛,如果不是民進黨鎖國,台灣當時經濟不會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台灣至今仍在為當年的錯誤付出代價。台灣目前對大陸貿易依存度為42%,一旦台灣片面否定「九二共識」,北京自將減緩或遲滯後續經濟合作計畫,兩岸經濟關係將回復無序發展狀態,結果就是兩岸經貿失衡,台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再度攀升。

 政府釐清九二共識的形成過程、法理邏輯、文獻、操作空間、利弊得失後,應透過公民對話方式擴大公共支持基礎,然後可以透過國會文件方式保留下來,形成具有法律基礎的台灣共識,政府就可以據此與北京周旋,進而把「九二共識」對台灣的「經濟紅利」轉換為「政治紅利」;將「九二共識」創造的兩岸「利益共同體」,轉為兩岸的國際「尊嚴共同體」;使「九二共識」對兩岸「發展紅利」上升為兩岸政治「和平紅利」,開啟兩岸和平契約的可能。

 「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的智慧結晶,在未有新共識前,無疑是台灣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最無害也最有利的選擇,民進黨敗選之餘,必須看到台灣多數選民贊成「九二共識」,從而試著去理解多數人的選擇;國民黨在勝選之餘,更必須尊重少數,耐心溝通,試著使之成為台灣共識、全民共識、兩岸共識,使「九二共識」對台灣的利益極大化。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