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重新定義中國人 賦予中國更豐富意涵

  • 旺報
  • 【本報訊】

 民進黨總統大選落敗後,中常委陳明文提出「顧佛祖」或「顧腹肚」的議題,他表示,民進黨核心價值就是堅持台灣主權,「九二共識」是政治議題,卻被國共操作成經濟議題,民進黨堅持台灣主權的路線沒有錯,民進黨不會改變信仰價值,但兩岸關係、全球經濟不斷變動,民進黨也應該有所調整,提出新的兩岸論述。

 「顧佛祖」或「顧腹肚」的議題,非常具象說出了民進黨今天面臨的兩難困境。要走出這個兩難困境,其實只在一念之間:接不接受九二共識而已。最讓民進黨嚥不下這口氣的是:九二共識明明不存在,為什麼要我們接受?

 從歷史事實而言,民進黨的質疑是有道理的。大選過後,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指出,兩岸關係正因有抽象的九二共識,互不否認,才能大步邁前。「若非要講清楚,要大陸承認台灣的『一中各表』,要台灣承認大陸的『一中原則』,都非常困難。」

 既然如此,民進黨為什麼必須接受九二共識呢?王建民講得非常坦白:「如果講太清楚就會礙手礙腳,反倒沒有保護的空間,馬政府也難以得到民眾廣泛支持,模糊空間反而是在保護中華民國。」未來兩岸要有高度的政治默契和智慧,即可在和平框架上共同創造一個空間。他強調,「台灣自己可以跟民眾講清楚,但在處理兩岸問題仍必須有模糊空間。」

 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之所以能夠保護中華民國,說穿了只是因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我們不可或忘的是:在國共隔海對峙的時代,中共不管在國內或在國際上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消滅「中華民國」。1992年10月,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展開工作性商談,達成的協議是「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當時在談判雙方的意識裡,這個「中國」都不可能是對方在政治上所反對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雙方的潛意識裡,卻都承認「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更重要的意涵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

 「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個命題中的「中國」在歷史上出現甚早。《左傳》記孔子之言:裔不謀夏,罔不亂華。《說文》解釋:「夏,中國人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福章之美故稱華」,由此而有「華夏」之稱。華夏居中而四周為蠻夷,故夏人自稱「中國」,即「中土之國」。就這個意義而言,它不是政治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8月24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首次公開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段」詮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並強調「一個中國是兩岸能夠接受的最大共同點」。在此之前,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傳統表述方式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兩者相較,中共顯然是要用「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及其相關的文化「潛規則」來為兩岸的政治僵局找出路。

 「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是維繫兩岸和平關係最重要的一個命題。這個命題中的「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多重意義:在國共對峙半個世紀後,兩岸意圖恢復正常交往而提出「九二共識」之初,「中國」是指「歷史」或「文化」的中國。在台灣完成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之初,錢其琛提出「一個中國」的新三段論述時,他所說的「中國」已經是指「經濟」的中國,並為解決雙方的政治歧見預留空間。扁政府時代,陳水扁為了掩飾其家族的貪腐,不但沒有利用這樣的模糊空間來創造兩岸之間的和平互利,反倒費盡心機,企圖否定「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可是,企業家們對「中國」意義的轉變卻十分的敏感。他們很明白,破解「顧佛祖」和「顧腹肚」兩難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接受「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他們的判斷在這次大選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大選過後,台灣如何運用「中國」的多重意義爭取最大利益;大陸如何對台灣人展開最大包容,爭取認同,不僅考驗兩岸執政黨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在考驗著民進黨。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