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鍾庭耀不應轉移視線

《文匯報》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昨天聲稱,被人在「左派」報章撰文攻 擊,就好像文革式的謾罵,對他造成滋擾云云。然而,鍾庭耀始終不敢對郝鐵川和報章輿論指其民調「不科學」及「不合邏輯」作出回應,企圖將公眾對他的質疑和 批評,指責為文革式的謾罵來轉移視線。由於鍾庭耀的民調是面對社會和市民的,鍾庭耀始終要就其民調是否合乎科學及邏輯向市民作出交代,倒打一耙或顧左右而 言他,只會使他的誠信進一步被公眾質疑。

 鍾庭耀必須回答民調是否科學

 鍾庭耀既然作出上述指控,就請鍾庭耀舉出例子,在《文匯報》質疑和批評其民調的文章,怎麼是「文革 式的謾罵」?更為重要的是,在《文匯報》上批評其民調的文章,有哪一點不是事實? 這些質疑有沒有道理?市面上各種產品的安全程度和質素,例如是否危害健康、是否不合格及不安全,若受到市民投訴,有關店舖和生產商都有責任向市民作出交 代。鍾庭耀的民調是面對社會和市民的,屬於公共議題而非個人學術研究,在受到社會和輿論質疑和批評的情況下,鍾庭耀同樣有責任就問題本身站出來回應,向市 民作出交代,而非以「文革式的謾罵」等種種借口轉移視線。

 郝鐵川先生指出,鍾庭耀的民調給出的選項,實質和目的是把「香港人」和「中國人」並列,讓港人在它 們之間選一個,這樣的議題設置本身就「不科學」及「不合邏輯」。許多社會人士亦對此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鍾庭耀為何始終竭力回避這一問題呢?鍾庭耀為何 不容許別人就中國人的國民身份認同這一公共話題發表看法呢?為何把社會和輿論發表的看法污衊為「文革式的謾罵」呢?鍾庭耀不允許批評和反批評,這是其所謂 的學術自由嗎?

被訪者批評問題設置不符合邏輯

 《文匯報》記者走訪了香港不同地區,訪問了部分被鍾庭耀民調抽中的訪問對象的感受,他們都感到很混 亂。例如,住在九龍城區的陳太表示,自己曾兩次接過港大民調機構的電話,訪問員問了幾個基本問題後,就開始問她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香港 的中國人」還是「中國的香港人」,她聽後久久未能反應過來,批評問題的設置本身都不符合邏輯,「我是中國人,同時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都不清楚應該選擇 哪一項,又缺乏一項同時認為自己是擁有兩個身份」。實際上,這種情況很有代表性,許多接聽電話的人都感到問卷的選項很容易令人混淆,選項的概念含糊不清, 對於一般小市民來說較難理解,很難回答。許多被調查對象都不願意回答問題,這樣的民意調查,其客觀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都會被人質疑。

鍾記民調並非獨立更應接受社會監督

 郝鐵川先生指出:「學者的影響只限學術界,不擴延到社會,如果有人想影響社會,就要接受社會監督批 評。」香港是個自由社會,學者作學術研究有充分的學術自由,但是,正如郝鐵川所說,這些學術研究若涉及公眾並公諸社會,影響社會大眾,那就怪不得別人批評 了。況且,鍾庭耀的民調並非獨立的調查研究,而是背後有贊助者,他能否保持中立呢?早在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聯合進行滾動式民意調查的香港大學民意研 究中心鍾庭耀,以及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裁陸恭蕙,均承認接受全美民主基金會(NED)及下屬「全國民主學會」(NDI)的資助。鍾庭耀當時還向《星島日 報》承認,曾於2003年底接受NDI贊助,進行政黨發展調查。這顯示,鍾庭耀的部分調查經費,是來自NED及NDI。鍾庭耀在NED及下屬NDI資助下 進行的民意調查,難有學術性和獨立性可言,那就更應該接受社會的批評和監督。

 公共議題(controversial public issues)主要有兩個元素:一是公眾關注、聚焦的或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二是爭議性公共議題涉及的公共利益、價值觀、倫理道德等以及話題外在的 衝擊力、衝突性、爭議性等因素,使其具有社會影響。因此,公共議題若「不科學」及「不合邏輯」,被質疑和遭批評是不可避免的,而作出「不科學」及「不合邏 輯」公共議題的設置者,有責任向社會和公眾作出交代。鍾庭耀的民調是面對社會和市民的,被鍾庭耀民調機構抽中的市民的感受說明,鍾庭耀要就其民調是否合乎 科學及邏輯向市民作出交代,不應以種種借口轉移視線。


作者:柳頤衡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