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中国是不是要回到精神治国时代?

现今的中国,政府和媒体不断推出各种“精神”,中国学者吴祚来撰文,指当局树立“精神”以回避真正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根源在政者不正。


"精神"又将泛滥成灾

北京精神、上海精神、天津精神都被所在城市有关部门提炼出来了,重庆精神似乎还在提炼过程之中,下一步就是各个省市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提炼各自的精神元素,通过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政治魔法。试图籍由这些“精神”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倡导精神是从北京开始的,在政府的主导下,“北京精神”出笼,“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被视为北京精神,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领导集体有核心,现在北京精神也有“核心”。也即,所有的北京精神,目的就是为了爱国。爱国与保障、维护人权是什么关系?似乎没有人论证。北京精神与公民社会建设又是什么关系,也没有人去研究。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北京精神”:爱国精神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但爱国精神中,有保障人权的内容吗?创新精神中,有保障个人私有财产、保护文化版权的条款吗?如果已经有这些条款,能得到兑现吗?北京精神中的包容精神,执政者能包容政治异见者吗?如果没有政治包容,其它都是一纸空谈,因为政治权益是一切其它公民权益的基础,厚德,德是施之于人而不求回报,人民将自己的税收交给执政者,体现厚德,执政者如何回报自己的人民呢?北京精神中的爱国,其实是爱了政府,而包容、厚德,也是要求百姓如此对待政府,无论政府如何不仁不义,都要包容之宽容之,厚德载物,万物均用来滋养强大的执政党与庞大的政府。

精神救国、治国、治市是当代中国执政者的一贯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甚至就是一部革命精神发展史,革命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精神命名: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渡江精神、西柏坡精神,而在这些精神之前,甚至还有"南湖红船"精神,中共建党于南湖红船之上,因此就有相应的精神被命名。浙江嘉兴也有相应的南湖红船研究会这样的机构。

同时还有以个人命名或历史故事命名的精神:张思德精神、刘胡兰精神、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董存瑞精神、1949年中共建政后,最重要的精神是树立起雷锋精神(军人)、铁人王进喜精神(工人)、焦裕禄精神(干部)以及大寨精神(农民)甚至还有"惠女精神"(福建惠安女精神)。改革开放之后,新生了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袁隆平精神、抗洪精神、甚至还有企业被命名:海尔精神,但似乎没有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精神"与改革试验区"深圳精神"被命名。尽管当地也有对小岗村与大寨精神的比较研究,还有九十年代初深圳有关部门对"深圳精神"的总结,但没有成为国家倡导的模范精神予以推广。

而在这些精神之上,还有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即革命精神(抽象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将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社会热点事件提升为某种精神,这可能也是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所特有,或者革命特色。如同在大豆或芝麻、花生中提取油脂一样,中国执政党要从这些对象中提取精神油脂,即精神元素,让它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神营养与兴奋剂,振奋、引导、激励更多的人,使普罗大众通过学习,都能成为"精神人",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奉献甚至牺牲。胡锦涛在视察井冈山时就说,井冈山精神要"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井冈山精神的历史背景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甚至是反政府颠覆政府,这样的历史事实被转化为井冈山精神,然后这种精神还可以推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这样的历史大转换,该用怎样的高科技才能完成?

为什么要重倡"精神"

为什么现在各省市都在提炼省市精神?一是社会道德滑坡,需要通过精神力量来象征性地拯救社会风气;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法自圆其说,通过精神来弥补核心价值理论的缺失;三是普世价值已成为国人的政治梦想与追求,政府要通过不同地区的精神,消解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在世界伦理学大会中被公认为黄金道德律,而其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与欧洲启蒙时代倡导的博爱精神,也是人类公认的普世价值,古希腊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共同倡导的精神价值是美德、正义、勇敢与节制,而欧洲中世纪则确立了信仰、希望与仁慈、宽恕,文艺复兴之后,自由精神与公民精神成为社会主导价值,时至今日,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正义等等,均被世界政治与社会伦理学界定格为普世价值,文化、伦理、精神价值都是无国界的,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不是因为强行灌输的结果,而是被需要的结果。价值如同阳光、雨水、新鲜的空气、肥沃的土地一样,自然生命都会共同向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罗列在一起,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都列入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当成国民的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单面价值的强行推广。执政者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不可同日而语,最终它只会变成自言自语,消弥在文本中,没有生命力。而人们真正需要的普世价值,却在不断地被倡导,被需要。当执政者倡导的价值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价值相悖离的时候,执政者已然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因为共和国主权在民,如果不能满足公民的真正需要,而将权力完全用在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利益追求上,它最终必然被公民社会所汰弃。

各地倡导形形色色的"精神",是王顾左右而言它,真正的社会问题不面对,社会的道德滑坡,根源在政者不正,政治家没有社会良知,执政者没有将人类普世价值确立为执政追求,只能用花俏的精神概念,来涂抹社会道德病态的面容,似乎一个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定位,这个城市就拥有了道德价值的身份地位。

依法治国,败于党比法大,只能以党治国,而以德治国,也曾倡导一时,最终发现,最缺道德常识的是执政者,现在,还是回到革命时代的游戏方法,精神治国。想用一些概念来唤起人民的精神斗志,但这是一个全面物质化的时代,人民要的是工作机会,是低保,是平等的求学与考试机会,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是自己的房子不被强拆,是打官司的时候得到法律公正对待,是有自己的工会,农会,商会,是能独立参选人大代表,而不被传唤或莫名软禁,是正常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而不被堵在家门里,是畅通浏览世界各地网络,而不被隔离墙阻隔。

价值也具有精神意义,譬如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博爱精神,宪政精神,人本主义精神,正义精神,平等精神等等。民主价值作为一种政治价值,为什么也体现伦理意义?因为民主是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民意的数字化,通过选票的方式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意愿,这就是尊重民意,天意自我民意,天听自我民听,传统伦理意义与政治文明中的价值,统一在宪政民主概念之中。自由精神与自由价值也是统一的,自由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不违法不侵犯别人权益的范围内,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是自由的,自由与社会责任相伴随,社会自由度与个人尊严相一致,没有自由度的国家,公民没有尊严。公民的尊严与人权,体现普世价值与伦理精神。可惜,在各地倡导的精神语言中,我们没有看到,普世价值与精神的统一。执政者有意回避普世价值元素,普世价值的精神意义更是没有倡导。

政治已成为一门技术的时候,中国的政治改革需要方式方法与日程表的时候,需要的是执政者拿出改革精神与气魄,是政治家们要表现出应有的自我牺牲的精神,牺牲利益集团的部分不应得的利益,回馈社会,使中国进入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宪政。还像战争年代那样,鼓动平民百姓这奉献那奉献,爱党爱国就是不爱自己,这样的精神倡导,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一阵风的鼓噪。

作者:吴祚来

责编:吴雨

作者简介:吴祚来,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著有《文化是一条河流》、《中国古典艺术观照》、《通往公民社会的梯子》等多部文集与专著。多次被评为年度百名公共知识分子。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