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天安門,宛如夢囈的名詞,不信眼淚

天安門,一個宛如夢囈的名詞,無時掀起中國人的熱情,天安門,一扇通往權力的窄門,無時粉碎中國人的理想。

「天安門管理委員會」官方網頁強調:天安門廣場的主題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人民」這概念,正是晚清以降仁人志士的理想。不過,「人民」一詞卻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依已故的著名學者鄒讜教授所言,在中國「人民」一詞多從「眾數」( people),往往指「民眾」,指教育水平低的工農,一個人只是眾數之一( one of people),被動地需要精英──如共產黨幹部──去領導。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共產黨組織罷工、示威、入伍,均是自上而下動員。反之,西方的自由主義多用「單數」( person),每個人本身就是個體的「公民」( citizen),一個人就是一個人( person),自下而上,自發參與遊行、示威、公民抗命,個人的公民意識便能促進政治發展。

中共建國方案說人民是統治者,實際上,精英(少數)領導人民(眾數)才是真實。所以,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紅衞兵走到「人民」的天安門廣場謁見毛主席,紅山紅海,一式一樣,揮舞着《紅寶書》喊「毛主席萬歲」。天安門廣場的「人民」,是眾數的無個性的人民,而非單數的有個性的公民。

八九年的天安門學生運動,就是對這種「精英(少數)↓人民(眾數)↓代表人民的國家」的挑戰,是代表單數公民觀念的學生與代表眾數人民觀念的政府的一場總對決。回顧起來,爭持之中並非沒有兩種勢力的和解機會,可惜機會偏偏在中共的權力鬥爭中錯過。結果,「公民」被屠殺於「人民」的廣場內,統治者藉「人民」之名屠城,維持一個沒個性的「人民」共和國,扼殺一個有個性的「公民」的理想國。


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和北京天安門廣場,雖同位處大城市的心臟,卻有天壤之別。維園恰似一個單數公民的公共空間,六四燭光晚會、七一遊行的出發點、城市論壇,在在都是個人參與為主的活動,即使支聯會、泛民的精英主辦,它們僅屬社會團體,況且動員能力有限,參與遊行不代表受泛民「洗腦」。天安門廣場卻不同,升旗禮仍是國家包辦的焦點,千萬人向同一高點聚焦,明清的皇帝作古了,毛主席走了,但高高在上象徵「人民」權威的紅旗猶在,毛主席的掛像猶在,我們仍是千萬沒個性的「人民」中之一,至少當權者如此想。

你知道嗎?一九二六年北洋政府曾在天安門開槍射殺進步青年,一九七六年北京市民在天安門悼念周恩來被四人幫武力鎮壓,一九八九年大學生在爭民主時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濺血,我們的中國人,中國人呀,我們何時才可堂堂正正佔有這個屬於自己的廣場?

我深信有朝一天,民主的呼聲必再在天安門出現。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啟蒙每一位中國人,要求平反,爭取民主,吾人共勉之。

天安門不信眼淚。

楊仰風
前香港大專學生關注中國事務聯會幹事

香港 蘋果日報

1 条评论:

匿名 说...

谬论是可怕的,中国的强盛证明被中共领导的正确性。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