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

台灣「扶得起」嗎?─談人民幣離岸中心

根據兩岸官方的消息,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接近定案,近期即可對外公布;接著則是台灣是否能成為繼香港之後的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這將是對台灣金融產業更重要的利多,對提升台灣在亞洲金融圈中的能見度與影響,也幫助更大。雖然是否能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主要是操之在對岸,但以台灣過去的「不良記錄」來看,卻讓人擔心即使拿到離岸中心的門票,最後還是難以發揮效益。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基本上只是解決現存兩岸經貿及投資往來,對人民幣需求與供給的問題。它讓原本要透過美元「轉一手」的兩岸經貿,可直接結匯交易;業界估計因而省下的費用及規避的風險,從數百到上千億元不等。不過,相較於人民幣離岸中心,貨幣清算機制只能算是「消極保本」的作為,但離岸中心則是積極進攻型的政策,它能讓台灣的金融產業成長、提升,甚至脫胎換骨,為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壯大台灣的資本市場、提升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能見度與影響;有此利多,自然引無數國家競折腰。

 也因此,除了香港原本就具有的金融中心資源,加上一直扮演大陸對外窗口的地位,而被大陸指定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外,其餘國家─包括新加坡、英國倫敦、澳洲雪梨、甚至日本東京,加上台灣台北,莫不開始競逐力爭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平心而論,這些爭逐第二離岸中心的地區,各有其優勢,台灣雖然不是最差,但也不是扮相最佳的候選者。倫敦原本就已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擁有最大的外匯市場交易,人民幣外匯交易已占相當比重,加上位在歐洲,很有條件成為西方的人民幣中心;東京與新加坡則已經是一個金融中心,星國人民幣存款已達六百多億,兩地的資金進出自由而開放。台灣則是兩岸經貿往來原本就熱絡,每年貿易與投資額有一千五百億美元的水位,加上兩岸特殊的關係,也有條件爭取。

 不過,有爭取的基本條件,不代表就能爭取到,更不代表作得成,因為,要成為離岸中心,對國際資金的友善、自由與開放,適當且合理的監理,是一個制度的基本條件。但試問:台灣有這個條件嗎?金管會雖然也規畫要加速開放人民幣相關業務,不過,台灣政府對開放一事,過去記錄不良,一向只是不乾不脆「半調子」的開放,更別提台灣監理單位嚴苛又不合理的監理管制的習性與制度。

 例如,好不容易開放兩岸金融機構彼此參股、投資股市,但限制的比例卻被評為雞肋,毫無吸引力;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台,還是東限制、西要求,還要寫切結書,工總日前公布的調查,業界對這項政策的滿意度竟然是「零」;開放某些產業(如晶圓代工、面板)赴大陸投資,卻附加許多但書、條件,最後把廠商卡死;開放陸生來台也有「三限六不」,結果陸生來台越來越少。類似案例,罄竹難書。這種開放的態度與方式,是空有開放的表相、架構,但毫無開放的實質內涵與胸襟,這樣絕對不可能滿足作為離岸中心需要的條件。

 而台灣日益惡質化的藍綠對抗、在野黨的反中態度,更讓人民幣離岸中心難有落實的可能。要成為離岸中心,一定要有充足的人民幣資產作基礎,這算是一個基本條件吧?日本為了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計畫購入人民幣六五○億元的大陸國債,台灣,可能嗎?任何一個單位想購進大陸國債,最後一定被一頂頂的「紅帽子」壓垮。更別提那些不懂國際財金,只會喊愛台灣的基本教義派,對開放後可能人民幣滿街走,取代台幣、導致台灣貨幣「赤化」的無謂焦慮,一定「誓死反對」開放。

 日前,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調查比較上海、深圳、香港及台北四個「金融中心」後指出,台北未充分利用大陸金改與全球資本市場整合的契機,與大中華金融趨勢「脫節」。一句脫節就道出台北面臨的內外困境。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已啟動,未來勢必成為全球主要貨幣之一;台灣看到機會、也有意爭取,但如果政府與朝野政客都不能深刻體會趨勢的變化,還是搞那種半調子的開放,用外行的民粹阻擋專業,台灣的「脫節」只會日益嚴重,最後被揚棄在外,再度錯失一次歷史契機。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