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北京是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捷徑

在出口連續4個月衰退、經濟成長率必須「保2」的困境下,立院昨天三讀通過美牛案,釋放出台灣願意更大程度融入區域經貿整合的訊息,具有重大意義。

 馬總統參加經濟部「經貿自由化對我國產業影響座談會」時曾提出推動自由化16字箴言:「排除障礙、調整心態、8年入T(TPP)、能快就快」。他坦承出口衰退原因絕不只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大幅落後,市場利基不如其他國家,更是癥結所在。台灣必須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以扭轉出口競爭劣勢。

 台灣以貿易立國,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出口,在主要出口市場美國、歐洲景氣不佳,又有韓國的強力競爭及新興市場國家擠壓市場情況下,加速推動貿易自由化,積極對外洽簽FTA,並及早加入TPP,無疑是台灣拓展新市場、扭轉出口劣勢的最可行途徑,這也是近來朝野相當一致的看法。

 然而,推動自由貿易不是毫無代價,產業界必須面對開放國內市場的挑戰,接受進口產品及外來服務的競爭,但很顯然業者及政府迄今皆未做好準備。ECFA可說是台灣和大陸間的FTA,惟已實施的ECFA早收計畫基本上是建立在大陸「讓利」基礎上,未觸及敏感項目開放;現在ECFA後續貨品及服務貿易協商,是全面性市場開放談判,從「讓利」轉為「換利」勢所必然。政府一再保證不會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及不會傷害弱勢產業的政策底線,已成後續談判的難題。而台灣和新加坡、紐西蘭等正在進行的經濟合作協議談判,更無法比照兩岸協商,農業和弱勢產業相當程度開放是必須的代價。美國主導的TPP更楬櫫是高品質的FTA,台灣8年內要加入TPP,更須有全面開放的充分準備。

 馬總統16字箴言中「排除障礙、調整心態」,不僅是向業者喊話,也是針對各機關的本位主義。要推動自由貿易,業者不能有效提升競爭力,主管機關沒有決心和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則自由化只是空談而已。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加速對外洽簽FTA,並達成8年內加入TPP,只有部分操之在我,大陸態度是另一關鍵。北京視FTA為主權國家行為,針對台灣和其他國家洽簽FTA已設下兩項前提:一是須先完成兩岸FTA的部署,二是台灣洽簽FTA的對象須限於已和大陸簽署FTA的國家或地區。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第一項障礙已大致排除;台灣正在洽談FTA的新加坡及紐西蘭,皆已和大陸簽署FTA,政治阻力不大;其他尚有6個國家及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大黎加等,則非台灣洽簽FTA的優先對象。換言之,要擴大推動FTA或加入TPP,首須考量如何排除北京的政治阻力,這也是兩岸關係能否進一步突破的關鍵。

 馬政府應該重視2008年12月31日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所提「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的六點意見」(胡六點),其中已點出兩岸簽署ECFA後,可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這意謂北京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保有一定彈性。所以,政府應積極和大陸斡旋,先爭取參與北京積極推動的「東協+N」及東北亞(中日韓)FTA對話及談判,以為加入TPP創造政治條件。這也是台灣推動自由貿易最可行的捷徑。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