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中国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赢家

作者 林兰

周四面世的法国全国性报纸头版关注议题各有侧重,在国际事务上,《世界报》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公布的美国第一份气候行动计划,题为“美国终于醒来”的社评,对美国在环境问题上,多年有失作为终于采取切实的行动表示欢迎,同时也呼吁全球另一污染大国--中国的行动,强调中美两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重要的作用。左翼《解放报》则继续报道斯诺登事件,关注受到实施监控指控的美国国家安全(NSA),在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思维演变的背景下,所担当的角色作用。

卡与扎克三缄其口 斯特劳斯 卡恩开堂授课

在法国国内事务上,法国前预算部长卡与扎克周三在国民议会就其欺瞒海外秘密帐户接受听证引发各报的关注,无独有偶,法国另一位同样因身陷丑闻而声名扫地政坛人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斯特劳斯 卡恩昨天在参议院做有关金融学讲座,也醒目出现在公众视野,《费加罗报》将卡与扎克和卡恩的照片并排至于头版,醒目标题是,“卡与扎克的三缄其口 、卡恩的开堂授课”。在为时2个小时的质询听证会上,卡与扎克并未就导致他辞职的海外秘密账户事件提供更多资料,而经济学教授卡恩在参议院的讲座则不点名地批评了萨克奇和奥朗德执政。

欧盟峰会前夕 法国与欧盟关系紧张

此外,在欧盟27国元首峰会今晚在布鲁塞尔召开前夕,法国政坛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密集的公开批评也是各报竞相报道的议题,巴罗佐两周前以罕见的直接方式批评法国保护其视听文化产业的措施是“保守行为”,导致多位法国政坛人物的反击,法国社会党一度呼吁巴罗佐辞去欧盟委员会主席一职。《费加罗报》题为“替罪羊”的社评说,巴黎密集的 “倒巴罗佐”声浪是法国左翼政府以反对欧盟的“紧缩财政”为靶子,为目前法国经济不振、失业增加寻找借口。经济性的报纸《回声报》的分析指,巴黎与布鲁塞尔之间的“裂痕”正在增加,欧盟方面向奥朗德政府施压,要求其实现一系列“财政紧缩”的目标,其中包括提高 退休年龄、滞缓提高工资等在法国国内难以推行的举措,导致法国人对欧洲一体化建设持怀疑的人在增加。分析指,奥朗德最近几周来在不同的场合对欧盟提高调门,有可能减缓国内压力,但同时却也有增加法国人对欧洲怀疑论增加的风险。

在国内事务上,各报关注的主题还包括法国著名轮胎企业米其林关闭两家在克伦比(Colombie)地区的工厂、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之路以及法国学生历史地理科成绩下降等议题。

中国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赢家

有关中国,《世界报》驻上海特约记者哈罗德 迪博题为“中国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赢家”的报道说,美国征战伊拉克十年,却最终被其在21世纪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争得伊拉克石油的大合同,而对于这一早为观察家们看到的事实,此前却似乎并不为美国人所意识。报道说,在美军2003-2009年占领伊拉克期间,伊拉克日产300万桶原油中的一半流向中国,据国际能源署预期,伊拉克未来十年石油生产量将增加45%,到2020年,其产量的80/%将出口向亚洲,其中主要目的地是中国。

报道随后分析了中国获益的主要原因。指在美军撤出伊拉克后,留给伊拉克一个自由市场规则,中国公司在其中游刃有余。首先,中国石油企业都是国营官办,保障能源供应职责大于赚钱盈利,尤其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刺激下,往往报出比美国公司更低、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争夺更多的石油进口。报道例举了2008至2012年间,中石油在伊拉克所签下的一系列石油开采合同。其次是中国对外所奉行的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同样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中国学者并不避讳谈论中美间的这一差别,有上海学者就撰文指美国人不仅期望在中东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模式,同时也以促进民主为名获得地缘政治的好处。报道说,中国人很会利用美国人所犯下的错误,比如当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因与伊拉克北部库德族的联系引发巴格达不满,被迫中止在伊拉克西库尔纳地区的油田开采合同时,中石油就不失时机地发起收购,在遇到埃克森拒绝后又灵活提出与美国公司合作,共同开采这一日产原油40万桶的油田。

此外,就此前中国信贷机构出现“钱荒”紧张,中国央行在坚持数周拒绝“注水救市”之后,于周二表示,将向资金拮据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世界报》就此分析说,中国央行的做法,部分反映了新任总理李克强的金融新政,在面对金融风险隐患时的强硬一面。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罗伯特 穆德勒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的做法怪异,有对经济增长造成伤害的风险。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