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史諾登與香港特色

《金山人語》邱鴻安
史諾登事件一開始,其中一個令人感到興趣的問題是:為什麼他會選擇去香港?現在他已離港,事件與香港的關係暫告一段落,值得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香港有一特色,那就是它的國際化,尤其是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互動的地方。史諾登選擇去香港爆料,與這個特色不無關係。

基本上,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但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實際上已成為一個中西結合的城市。
史諾登特別提到香港的法律,認為這裡是法治之地,足以抗拒美國。劉曉波說過,香港用100年才建立現在的法治,中國恐怕要用300年才有此成就。除了法治,香港不少領域都國際價值化。

在經濟方面,鄧小平說的50年不變,不變的一制,指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其實,不只香港要維持這一制不變,中國大陸發展經濟,也要借鏡這一制,譬如中國發展房地產,賣地、建房和房貸等所走之路,就有著濃厚的香港影子。

在社會方面,香港社會極為自由,反北京的六四集會和七一遊行年年舉行,不因中國崛起而有所退縮;香港人也可以選擇親近北京,而且作這種選擇的人正越來越多。他們還可選擇作香港人或中國人,但重要的是,沒有人強迫他們作那一種的選擇。

在學術方面,人人都說香港沒有學術,但很奇怪,20世紀下半葉興起的新儒家,包括哲學(唐牟徐)和史學(錢余)兩個學派,都不約而同地興起於香港,這與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互動之地不無關係。在文化互動下,香港的環境讓人傾向於中西之間的比較、取捨和結合。

在 政治方面,人人都說香港沒有民主,不過人們將來可能發現,香港會為中國的民主發展作出貢獻。為什麼呢?九七後,香港的目標是普選特首和立法會,北京當然不 放心,因此不斷插手干預。這種情況將使特首和立法會的普選,變成為北京在香港的試驗;如果中國將來展開民主化的進程,試驗的結果就極有可能成為藍本。

香 港的中西互動,九七前英國影響最大,九七後美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崛起,中美已成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國家。史諾登選擇在港爆料,揭發美國的監控 計畫,監控對象包括了中國,正好在敏感之地,擊中兩國的神經。在史諾登事件中,中美作了一次較勁,美國顯然輸了一仗,因為香港竟敢抗拒美國(當然必先徵得 北京同意),拒絕逮捕和引渡,實行先放人後解釋,還反過來指責美國,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

展望未來,中美兩個大國,必將有合作也有競爭,而香港則繼續扮演兩國互動的緩衝者;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這種中西夾縫中的國際化身分,是否會因為北京的對港影響力不斷增加而有所褪色。

WJ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