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学者激辩2012文化强国下的中国话语权

本报讯(记者 方文国)中国国力变强大了,话语权也比以前大了。但是,今天的中国话语权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近日,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举办了题为“2012:世界变局 中国战略”的主题年会。会上,张颐武、陆建德、周宁、喻国明、刘康、王义桅、邱震海等学者就“文化强国2012:诠释中国话语”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正在经历一个由弱变强、由说到做的复杂的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话语权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谈到,中国的话语权现在肯定比以前大,这个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强大了以后,人家心里不服,就要闹事,这也是常有的事情。人家不信你、不听你的,怎么办?这是中国目前需要反思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认为,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话语权其实就是国家的影响力。如果我们真的要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就应该讲出让世界感动的故事来。但实际上中国的小说、电影是否感动世界,这方面还是不够的。怎样走出一条路来,呈现我们价值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真的要影响力,一定要多多了解世界,要多多了解人家是怎么做的。

今年4月份抢盐风波是完全没有物质基础的所谓社会恐慌,因为中国盐业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满足供应的。但是在抢盐风波产生之后长达38小时,官方没有做任何回应。“一种话语表达,如果不能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土地的中国产生有效影响,并且能够部分形成某种共识,那么这种话语权也很难走向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这样总结道。他还强调,中国话语权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当你提供的一种模式、一种智慧或一种思路,能够为人类解决问题有所贡献的时候,你的话语权自然就提升。

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说,我们都有一个共识,现在中国话语权是有了,但是话语权严重不够,大家对话语权都是有所不满的。那么,中国话语权目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认为,话语权首先要说的好听才能吸引人。这个话语权不是说给我们自己人听的,而是说给大家听的,全世界的人听。我们学者喜欢“坐而论道”,这是非常好的,但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而推道”,你要有自己的行动。比如说,我们现在遇到很多外交的困境,应该怎么办?我们要有一个行动,在公共外交的同时,要推出一个话语来。另外,话语权是需要争夺的,有了话语权还要让人听得懂,听不懂说了半天也白说。

我们为什么没有话语权,或者说话语权不够?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王义桅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话语体系缺乏普世性;另外,中国改革开放只是全球化模式下的中国故事而已。所以,西方对中国崛起其实还不是很担心,他们担心你的话语权没有按照全球化模式的游戏规则在玩。

最近有一部改编自同名人气网络小说的电影《失恋33天》,投资才800多万,目前票房已超过3.5亿元,连续13天压过彼得·杰克逊做的《丁丁历险记》。它是中国85后女孩、独立艺术家鲍鲸鲸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一个失了恋正好又擅长文字的姑娘有话要说,她一天天的把失恋后的生活记录了下来的故事。张颐武说,这部电影在世界多个国家票房的成功,表明了中国80后、90后在拉动全球经济,他们既能够在中国式大帝国里面生存得很好,同时也在迅速改变世界,他们的趣味非常有活力。这也说明了中国在全球话语权博弈里面有其新生力量。中国话语权其实是处在弥散的状态,它看起来受到挫折,无论是在政治领域或军事领域,但其实在我们文化领域,年轻消费者在决定着世界未来,他们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乃至于全球文化生态。

《中华读书报》

1 条评论:

Rand(45) 说...

间题不在有没有话语权,而在有没有权命令强迫别人用心听你的话语.或更高级一点,有没使人自动的用心听你话语的能力.话语的效力,不在可不可以讲,有没有平台讲,有没有机会讲,而在有没有人用心听.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