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海内外关注韩寒论“革命、民主、自由”引发争论

在中国拥有极高知名度的年轻作家韩寒最近接连发表三篇文章,讲述自己对革命、民主和自由的看法,也引起了不同的解读和回应。


韩寒之前曾经发表一篇短文,让网友把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他会一一作答,而这一系列文章就是对网友和国内外媒体的回答。短文之后的网友留言有三万多条,除了粉丝的问候之外,有人要求韩寒就校车事件等单独个案发表意见,也有人问关于其私人生活的问题,比如女儿的情况、为何拍广告等等,甚至还有人要求韩寒推荐汽车型号。但韩寒选择做出回应的,却是三个宏大的题目“谈革命”、“说民主”和“要自由”。

拒绝革命 期待改革

在首先发表的“谈革命”中,韩寒表示,革命最终都会被“心狠手辣者”绑架,中国不可能也不需要革命,而是需要有力度的改革。随后的“说民主”,韩寒将革命与民主的话题继续引申,指出革命不保证就能带来民主,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过这一点,而民主是复杂、艰难而必然的社会历程。韩寒关于革命与民主的结论是,“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改良是现在最好的出路。”

在最后一篇《要自由》里,韩寒以“文化人”的身份呼吁当局允许自由写作,为文化、出版、新闻、电影松绑,并提出以“不清算,向前看,不谈其(中共)在执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谈及或评判高层集团的家族或者相关利益,只对当下社会进行评判和讨论”作为交换条件,希望文化界和官方达成共识,“各退一步,互相遵循一个约定的底线,换取各自更大空间”。韩寒同时表示,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将在每一届的作协或文联全国大会召开时前往“旁听或抗议”。

有人支持 有人批评

博客访问量超过5亿的韩寒也许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但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时评经常被大量转载和评论,有时也会引起争议,但最近这三篇系列文章所引起的争论却无疑是最为激烈的一次。韩寒文章一出,就有不少人在网络上做出回应。被认为立场较为倾向北京的《环球时报》发表系列文章支持韩寒的观点,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的文章,称赞韩寒“化蛹为蝶”,超越左右。该报主编胡锡进也发微博说韩寒“讲了大实话”。

与此同时,不少人对韩寒的观点提出激烈批评,其中攻击最为集中的一点就是所谓“素质论”,也就是中国人素质太低,所以不适合民主。尽管韩寒在文章中曾表示自己并不是这个意思,但也确实强调国民素质虽然不妨碍民主的到来,但决定了民主到来后的质量。同为时评作家的长平表示,中国国民的民主素质不高确是事实,“但这是专制的结果,而非理由,就像你一直不让一个人下水,他当然就不会游泳,然后就说他不会水性,所以不配游泳,或者说要熟悉一些水性之后,再让他游泳,但如果照这样下去,这一天是等不来的。”

在韩寒文章中另一个引发激烈辩论的内容是关于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呼唤改良,避免革命,在这一点上很多知识分子与韩寒并没有太大的分歧,但对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区别,却并不一致。旅居澳大利亚的民主人士张鹤慈表示:"其实革命和改革他也没分清楚,他否定天鹅绒革命,而天鹅绒革命实际上比改革的代价还小,所谓天鹅绒就是没有打碎玻璃的革命,但从社会代价上来说,也是民主软着陆的形式。"

长平也认为,韩寒对于革命和改良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重复了李泽厚"告别革命"的说法,也是对中国历史演进的一种事实描述,"但这种论述忽视了民众的权利,似乎历史都是由社会精英周密安排的,普通民众只有被安排的命运,他们的个体权利在等待改良的过程中成为理所当然的代价。"此外,刚刚发生的乌坎事件,民众成立自治组织,并与官方进行部分带有暴力性质的对抗,最终达成官方与民间的协商和妥协,类似事件是否能简单地用"革命"或"改良"来概括,值得深思。

不同声音 激辩民主

在很久之前就撰文批评韩寒"肤浅"的张鹤慈曾经遭到"韩寒迷"的围攻。对于韩寒这次的三篇文章,张鹤慈依然坚持认为韩寒"逻辑混乱"、"表达不清",比如认为"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但张鹤慈强调,自己与其他批评韩寒的人并不一样,其他那些批评者其实"误解"韩寒了,"他们认为韩寒过去挑敏感问题说,就成为了不同政见者,作为民众领袖了,这不是韩寒的责任。韩寒有他的自由。他们过去自己心目中造就一个韩寒,一旦韩寒和他们心目中不一样,他们就生气了。其实像韩寒这样的不同声音能够出来,不管水平高低,对于中国社会多元化是一个好事,但不要搞成造神运动,捧得那么高。"

曾经长期在中国内地从事媒体工作的长平认为,韩寒过去主要针对具体事件发表评论,而这次用三篇小文章来谈三个大问题,的确留下了很多讨论的空间。但是,在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社会人物中,韩寒是少数愿意公开就此类话题发表言论的人之一,仅此一点就应该鼓励他继续表达观点,引发思考和讨论。

作者:石涛

责编:雨涵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