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陳智傑﹕選舉離不開爛蘋果?

「這是我見過最齷齪的競選活動。」

驟眼看來,還以為是有關香港特首選戰的評論。不過,其實這是來自2008年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對於如今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提名戰的感慨(見《明報》今年3月20日報道)。

其實過去也曾有身經百戰的政壇老將因醜聞馬失前蹄,更遑論初次體驗選舉民意戰的人士?「豬」的可愛坦率,換來「由天堂跌到落地獄」般的輿論攻勢,但被認為是陰險的「狼」,看來亦難逃醜聞纏身的命運,民意支持度正「流血不止」。我雖贊同普選,但卻不認為假如明天便一人一票選特首,便可使醜聞消失,相反,普選首重民意戰,而民意戰則難免會讓醜聞發酵。

愈「悶」愈「君子」?

選舉新聞如何能避免為醜聞所「騎劫」?如何才能出現政策討論?傳播學者亦有所討論。綜合一連串的實證研究,有一個可能不太中聽的推論:愈「悶」、愈是強弱懸殊、愈是人們早便料到執政者會勝出的選戰,則愈有傾向出現政策討論的傳媒論述。相反,愈精彩、愈是爭得火熱、愈是不知鹿死誰手的競爭,傳媒論述則愈傾向把選舉「個人化」為候選人之間的選舉戰略比併(註一)。

究其原因,亦不難以理解。假如選舉民意戰強弱懸殊,大家都知誰快要當選,那麼候選人的選舉戰略(包括約誰人食飯、如何拉票、能否得到某些人士或集團的祝福等),一般來說亦沒什麼新聞價值可言;反而那個快要當選的人於當選後的施政方略,則會成為新聞焦點。於是,選舉新聞便較有機會集中於政策討論,傳媒和輿論亦會就各項政策,質問那個被認為「贏硬」的候選人。

相反,假如選戰打得火熱,不知鹿死誰手,則各候選人的選舉戰略自然亦會是最有新聞價值的素材。選舉戰略的形勢分析,一般都較政策政綱更直接影響候選人的當選機會。說得難聽一點:連誰人當選也未知,問他政策是否有點「㎡氣」?故此,每當碰上競爭激烈的選舉,選舉新聞大多以候選人的選舉戰略為主軸。種種的政策議題,都較大機會被「個人化」為候選人之間有鹇心鬥角的最新戰。而醜聞則正是讓選舉議題「個人化」、影響選情的慣常手法。

當然,候選人本身的選戰經驗也影響其處理醜聞的能力。一個政黨出身、飽歷政黨內部矛盾、地區選戰、議會選戰等「少林寺」式訓練的政治人,與一些由利益集團或政治勢力所祝福而「空降」參選的人,應對醜聞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議會直選和政黨政治的洗禮,不單是認受性的問題,更是應對民意戰、處理醜聞的最佳訓練:任何無法應對醜聞戰的人,老早就於黨內初選和議會選舉中被「自然淘汰」了,還能容他去參選政府首長?

普選,離不開民意戰,也離不開醜聞這爛蘋果,但議會直選和政黨政治,卻會把無政治能力和「不太乾淨」的人淘汰。假如香港的政黨有機會執政,政黨所派出的候選人都是能通過重重選戰考驗的「生還者」,那他們的質素大概也不會弄得如斯田地──至少,應能讓香港的特首選戰多一點「睇頭」。


香港 明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