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鄧小平與江青:毛澤東堅持完成以鄧代周的部署


《新史記》鄭仲兵




鄧小平參加聯合國第六屆特別大會。

事態的發展,也許正是江青們所期待的。是夜,江青召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研究對策,認為鄧已“跳出來了”,可藉勢整他。決定由王洪文搶在10月20日鄧小平將陪同丹麥首相到長沙會毛澤東之前,去向毛“告狀”。

10 月18日(即次日)上午,王洪文飛抵長沙。王對毛訴說:“我這次來,是冒著風險來的。北京現在大有1970年廬山會議的味道”。王還挑動說:“總理雖然有 病住在醫院,還忙著找人談話到深夜,……經常去總理那裏的有小平、劍英、先念同志。”意在利用毛對周的“心病”,引到鄧的身上。

10月19日,江青又兩次約見將於20日同鄧小平赴長沙的毛聯絡員王海容、唐聞生。講了政治局和周恩來在醫院搞“串聯”等情,要她們向毛報告。

老謀深算的毛澤東,當然不會為江青這般“小兒科”的詭計所挑動。雖然毛不懷疑江的忠誠,而且也希望中央保持一種相互牽制的權力關係。但他畢竟還希望江青能和鄧小平在中央有某種協調,從而為他的最後的“文革”開闢一個新的局面。

事情的結局是,兩天後(應是11月22日)毛澤東讓王海容、唐聞生兩位聯絡員向中央政治局傳達了他的“最高指示”。概括起來有三點:一、“總理還是總理”;二、四屆人大籌備工作和人事安排由總理和王洪文主持;三、鄧小平任第一副總理兼總參謀長。

這裏我們不難看出:

一、中央的人事大權,是操控在毛一個人手中,只有他說了才能算數。

二、周已病入膏肓,“總理還是總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無非借用他的名義來緩沖和平衡中央已出現的的兩股勢力和權力的紛爭。

三、王洪文雖是扶不起的“阿斗”,到這個時候,毛還是把他擺在接班人的位置,可見毛對“文革”勢力的倚重。

四,讓鄧出任第一副總理,這是毛讓鄧小平復出後的既定方針,讓鄧復出的本意就在於替代周。

12 月23日,周恩來抱重病與王洪文飛赴長沙,向毛澤東報告四屆人大籌備情況。毛澤東明確指定鄧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 席兼總參謀長,黨、政、軍五大要職加於一身。毛還對周交代:“四屆人大之後,你安心養病,國務院的工作讓小平去頂。”至此,毛事實上完成了以鄧代周的置 換。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1975年1號文件,任命鄧小平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月8日至10日,中共十屆二中全會在京舉行,鄧小平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1 月17日,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提議,任命鄧小平為國務院副總理,名列第一(即第一副總理)。2月1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務院全體會 上,重彈毛澤東對鄧小平評價“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說:“我身體不行了,今後國務院的工作由鄧小平同志主持”,“以鄧小平為首”。

2月2日,毛澤東圈閱同意周恩來關於國務院分工的報告。

至此,走完了鄧替代周的全部組織程序。(《新史記》第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