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朝鲜的导弹试验 丹东人很忧虑

对于朝鲜的导弹试验,《世界报》报道说,"可能会首先受到影响的丹东人评论说:'我们一点都不放心。'他们表示,这让他们想起了2006年和2009年朝鲜的地下核试验。

《世界报》4月9日写道:"自从金正日之子金正恩成为朝鲜的新统治者以来,丹东和朝鲜的贸易关系其实也恶化了。'朝鲜不遵守金正日的协议。'

"比如,去年12月开始建造的第二座鸭绿江大桥停工。这座中国资助的桥梁本该成为新经济区的动力,经济计划者们将丹东的未来也寄托在这个项目上。'扩建暂时搁置。'"

该报写道:"金正日死后100天,局势也因复杂的后继人选问题而更为紧张。旅行社表示,在4月20日以前,不允许中国游客从丹东出发进入朝鲜。4月11日,当权者、军队总司令金正恩将在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新任党的总书记,届时,朝鲜不希望有外人在。4月15日,朝鲜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射礼炮,庆祝建国者金日成诞辰100周年。"

"德媒并非在培育偏见"

德国艺术史教授郝施泰因(Lydia Haustein)批评德媒对华报道是以民主和参与为标准,以人权、异议人士和艾未未为主题。《日报》4月9日对此评论说,"今日中国所发生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打动我们,无论是从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而言。

"中国经济良好发展,德国的生意也更好;中国燃煤发电站的废气也影响我们的气候。中国如果政治上安定,因13.4亿人对自己、政府和未来前景满意,不仅亚洲地区会感到安全,世界的所有地区也都会。"

评论反驳说,德媒"并非在培育偏见"。"记者在中国,如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首要任务不是要提供'正确的观点'。他们应描述的是,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什么,人们在想什么,面对什么问题。应该尽可能地接近事实。要是豪施泰因女士仔细观察的话,就不会忽略,德媒一再引述中国官员、科学家、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的话,来反映这个国家的居民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去,渴望什么样的未来。

"比如,博客主和赛车手韩寒、经济学家胡鞍钢、政治学家汪晖与艺术家艾未未一样,受到德媒的多次采访和报道。新儒家、民族主义者、年老或年轻的中共干部、作家、制片人和音乐家也都被引述过。

"在中国,阻碍中、外记者们工作的不是意识形态的眼罩。这一年,任何一位记者的梦想都是,就这个国家最高层的男人们(其中妇女很少)为何争吵这个问题,采访中国的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

评论指出,"今年秋天一个新领导班子将接手最重要位子,指定的党领袖习近平兴趣何在,在政治上与前任如何区别,他想改变什么?或者为什么薄熙来这位都市重庆的民粹主义党魁下了台,他现在何处?是谁决定撤掉其职务,为什么?

"然而,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媒体。原因很简单,即缺乏一个自由的公共讨论空间。就是说,要求更多的正义、减少腐败或废除不利于社会的税赋的一般要求不成问题。但是,谁若胆敢从中共党派之争的内部进行报道,就会危及自身。"

该报写道,"近年来与《日报》和其它德国报纸谈过话的很多伙伴,现在被关进大牢、流亡海外或被软禁,有些人被刑讯,许多人被恫吓。其中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他本想推动对中国前途和中共作用的公开讨论。所谓中国人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让许多观察家不快,这种指责给人的印象是,似乎中国正在热烈讨论国家的未来,至于这种讨论有个边界却默不作声,即绝对不准质疑党的领导权。"

摘译:林泉

责编:苗子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德国之声中文网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