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余英时:余杰著《刘晓波传》序
余杰写刘晓波的传记,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一方面刘晓波不可能找到比余杰更出色当行的作传人;另一方面,余杰也不可能找到比刘晓波更能使他全心投入的写传对象。关於这一点,后文还会作进一层的解释,暂止於此。现在让我对这部传记作一高度概括性的介绍,以为读者理解之一助。
我认为本书有三个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第一,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刘晓波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而是将它置於整个历史变动的大脉络之中。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成长和发展才段落分明地展示了出来。从十一岁到二十一岁(一九六六——一九七六)是他在精神上启蒙和奠基的阶段,但恰好处於「文革」时期。「文革」虽是中国人的普遍灾难,却意外成为刘晓波的一种福祉,使他在一段时间之内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精神上的束缚。这一点点自由的幼苗不断在他心灵中茁壮,终於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刘晓波。难怪他后来要说:「我非常感谢『文化大革命』。」
从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九年则是刘晓波生命史上第二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一方面完成了中国文学的专业研究,取得了博士学位(一九八八年),另一方面他的自由精神已沛然莫之能御,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便冲出了文学专业的领域,而驰骋在思想和文化这一更广阔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记住:这一段时期,由於胡耀邦、赵紫阳两人主持党和政,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较为宽松的局面。本书在叙事过程中便隐隐约约地将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透露了出来。例如提到刘晓波在一九八八年应邀赴挪威讲学,作者写道:
那时「反自由化」运动经赵紫阳的抵制逐渐淡化,北师大的「小气候」相对宽松,他得以顺利出国讲学。(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从一九八九年天安门运动到二零一零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则是晓波生命史上的第三阶段,本书叙事主要集焦於此。全书共十章,自第三章以下都是属於第三阶段,因此记录十分详尽。在这八章的长篇叙述中,晓波个人在这二十年中的一切遭遇更是和历史脉络紧密相连的。所以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政治、社会动态也随着晓波的一言一行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自一九八九年以来,由於东欧和前苏联先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亡党」的恐惧成为中共一党专政的主旋律。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中共在过去二十年中怎样时轻时重地惩罚晓波,这一点便显露无遗了。无论是短期监禁、在家软禁、或「劳动教养」,都和他的言行对於政权所构成的威胁一一相应。换句话说,对政权的威胁越大,惩罚也越重。毫无疑问,晓波在二零零八年底所推出的《零八宪章》构成了对「一党专政」的最大威胁,因为这可能引发稍后在中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茉莉花革命」。明乎此,则晓波为什么在《宪章》发表前夕(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八日)被秘密拘禁,并在一年之后(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十一年,便完全可以理解了。
第二,本书记述晓波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相当详尽,我们稍加推导,便能看到他的心灵发展的整体过程。这是本书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前面提到晓波精神进程的三个阶段,现在我要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是一种内在理路的展开,由低而高,逐层拓广。他在第一阶段所获得高度自由为他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
徐友渔曾以「思想彻底」作为晓波的主要「特徵」(见第二章第二节所引),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要下一转语,这一特色正是他的自由精神的呈露。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是在「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中渡过的,所以他没有受到长期而有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很早便形成了向权威挑战的心态。此外他和同时少年一辈相比,还有一个很独特的人生经验,即一九六九——一九七三这几年,他随父亲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插队。在这个草原、荒漠与森林的广阔边境,他可能有机会和当地农民、牧民摔跤、喝酒,打成一片。(见第一章第三节)。也许由於这一背景,他的思想和写作之中往往贯注着一股浪漫奔放的精神,和他所体现与向往的自由相得益彰。自由加上浪漫奔放便造成了晓波的「思想彻底」。
晓波思想的「彻底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姑且举一二事例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说,他对於共产党的否定是彻底的,从意识形态到统治都持完全反对的态度。以意识形态而论,他对八十年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启蒙者提出锋锐的批判,并不是抹煞他们的重大贡献,而是因为他们在思想突破方面不够彻底,「本身还拖着一条长长的旧意识形态的尾巴」。(见第二章第二节)再就现实政治来说,一九八八年他在香港便公开发表了《混世魔王毛泽东》的评论,这更是彻底拒斥中共政权的一种明确表示。
其次,再从积极方面看,晓波对於普世价值的追求也同样地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前面曾指出,晓波在思想成长最初阶段已完全认同自由的价值。但在第二、第三两个阶段中,他则不断地致力於自由的深化和扩张。从他最早(一九八四年)发表的《论艺术直觉》和《论庄子》两文来看,他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中寻求自由。这正是为什么他特别注意到庄子的缘由。因为,一方面,《庄子》这部书恰好体现了最纯净的自由精神。自严复至萧公权,凡是深入西方思想的现代学人,都对《庄子》有这样的理解,如《逍遥游》可以看作是自由的至境,而《在宥》则是「最彻底之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如所周知,《庄子》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头。但是晓波很快地便将自由推向文化和思想的广大世界,一九八六年轰动一时的《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即其明证。不但如此,他在字面上斥责的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专制制度,但事实上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锋遥指「党天下」的统治。这可以说,在扩充的过程中已将自由深化了。
一九八八年晓波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这也是对自由进行深化的一大努力。他的论文题目是《审美与人的自由》,其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因审美得自由」。(见第二章第三节《从审美走向自由》)当时美学讨论很热烈,而康德哲学也相当流行;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晓波所选择的论题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特别强调「美」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显然由於受到了康德的启发。康德在他的第二《批判》(即《The Critique of Judgment》,中译《判断力批判》)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论断:我们对於纯粹的「美」的判断必须超出一切利害(即:「disinterested」)之上,也不能在「美」的对象(如自然界的花)之外,赋予它以任何外在的目的。康德称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自由的」(「free」)。换句话说,人只有处在这样一种「自由」状态之下才能成就美感的判断。(他称此为「自由的美」,「free beauty」)。这里毋须追究晓波和康德之间的异同,但晓波论文的主旨是要使我们对於自由的理解深入到哲学的层次,则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审美与人的自由》这部专论必须看作是晓波在深化自由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但晓波关於自由的最后、同时也是最圆熟的理解,则见於《零八宪章》。《宪章》第二节《我们的基本理念》劈头便说:
自由: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论、出版、信仰、集会、结社、迁徙、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权利都是自由的具体体现。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
《宪章》当然代表着所有起草人和签署人的共同理念,并不是晓波一人之见。然而,由於晓波是两位主要起草人之一,我深信「自由是普世价值的核心之所在」这一特别提法也同时折射出他个人长期探索自由真谛的终极体悟。
最后,我要指出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晓波的精神品格的成长历程在叙事中逐步呈现了出来。余杰写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天纵之圣」。因此他并不讳言晓波早年所遭受的种种批评,如廖亦武说他「好斗」、「霸道」等等。而且余杰也指出:「年轻的刘晓波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也知道如何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均见第二章第二节)但是通读全书,最使我感动的则是晓波的精神境界随着他的苦难经历而一层一层地向上攀升。一九八九年「六四」前夕他从美国赶回天安门广场是这一精神旅程的始点。从「六二绝食」到说服戒严部队让几千学生从广场撤离,晓波的心态显然已从早年的激进转向和平渐进。这当然是一次精神的大提升。此下一再入狱和出狱后的监视、软禁、传唤、暴力殴打、「劳动教养」……种种数不清的迫害都只能使他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所以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他在法庭上最后陈述道:
我坚守着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
则是印度甘地最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可能「坚守」下来的。中国人的精神修练自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静坐涵养」(如二程、朱熹),另一条是「事上磨炼」(王阳明),晓波的精神旅程是循着「事上磨炼」的方式完成的。这一旅程在本书中有极其生动的记述,读者必须熟读深思而自得之。
这里我愿意用我和晓波的两次短暂的直接接触,为他精神升进的实况作见证。
我第一次和晓波会面是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当时有一场讨论中国大陆情势的聚会在纽约举行,来自大陆的与会者包括刘宾雁、王若望、阮铭等人,晓波也在应邀之列,因为他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和我的谈话。我事先已听说他是大陆文坛最具反叛性的青年作家,因此我问他是否已习惯於美国的学院生活?纽约和北京对比在他心理上引起了怎样的反应?他相当激动地说,他完全不能适应纽约生活的孤寂和淡而无味。他告诉我:他在北京差不多天天都有讲演,听众不计其数。每次讲完,必得到无数的「鲜花」和震天的「掌声」。「鲜花」和「掌声」是他的原话,他一再强调,因此牢牢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但那一天(四月十五日)恰好听到胡耀邦的死讯和北京大批学生游行悼念的报导,与会者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一新闻所转移,我和晓波的对话也就此中断了。我当时虽然很欣赏他的坦率,但终觉得他过於受当时大陆上浮躁风气的感染,虚荣心未免稍重。但不久之后听说他毅然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北京,积极参加了天安门的民主运动,我对他的印象立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遗憾的是,此后我一直没有和他再见面的机会。
我第二次和他接触是通过长途电话,事在二零零七年夏天,距初晤已十八年了。不知为什么他忽然心血来潮,从北京家中打电话向我致意。他当时非常忙碌,除了争取人权的许多活动外,他又接办了苏晓康「民主中国」的网站,同时还担任着独立中文笔会的会长。我对他当然十分关切,电话上大约谈了十几分钟。最使我感觉深刻的不是别的,而是他的态度和语气与十八年前判若两人。他变得心平气和,富於温情而全无激情;设计中国前景之类的大问题,他既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余杰对晓波曾有以下一段描写:
九十年代以来,晓波如同一块被时间和苦难淘洗得晶莹剔透的碧玉,早已去除了当年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污垢,他变得越来越温和、越来越宽容、越来越谦卑,用刘霞的话来说,就是越来越让人感到「舒服」。(见《看哪,这个口吃的人——我与晓波交往的点点滴滴》,收在本书「附录二」)
我和晓波的两次谈话恰好可以和余杰的观察互相印证。
我在序文的开头说,由余杰执笔为晓波写传,是「天作之合」。现在我可以交代一下这句话的根据何在。我的根据便是上引余杰那篇《看哪,这个口吃的人》。以年龄而言,晓波和余杰是两代的人,但他们却生活和思想在同一精神世界之中。更重要的,他们之间的「气类」相近也达到了最大的限度。读者只要能细细体味余杰这篇回忆的文字,必能得之。陈寅恪形容他和王国维之间的关系,写下了「许我忘年为气类」之句;他们也是「气类」相近的两代人。陈寅恪写《王观堂先生輓词》和《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都传诵一时,流播后世,正是由於「气类」相近,惟英雄才能识英雄。现在余杰写晓波生平,不但有过去,还有长远的未来,携手开拓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将是历史上一个最美的故事。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五日余於普林斯顿
余英时,纵览中国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六月
(1486)
-
▼
6月 15
(56)
- 專訪﹕西藏流亡議會議長邊巴次仁
- 傅高義:鄧小平想見蔣經國遭拒
- 全球經濟坐困堰塞湖
- 尬蘋果iPad 傳微軟平板將亮相
- 重慶黨代會將召開 薄熙來人馬受矚
- 中國女太空人:實現嫦娥飛天神話
- 巾幗上太空 撐起半邊天 神九今晚6時37分發射
- 張彧暋﹕「道德的政治化」的羊頭狗肉
- 神九今載人對接天宮 停留13天破紀錄 首見女太空人
- 太空人手控 神九天宮一號合體
- 做官就不能直言論政 新中國的鐵律
- 警察濫權根在體制 公權濫用遭殃百姓
- 民進黨轉型走最後一里
- 中日邦交正常化 田中角榮確是政治家
- 「尊重和保障人權」 煞止基層違法行徑
- 黃翔: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應有一個嶄新的形象
- 歷史事實說出被沉默的聲音
- 中国国安部官员遭中情局策反激怒胡锦涛
- 达赖喇嘛:外访引发中国威胁是惯例
- 美国宣布暂不遣返部分年轻非法移民
- 青海藏人武警军营前自焚身亡
- 10大最有影響力海外華裔作家(1)
- 北京認定推出大外宣“機不可失”
- 北京法院定下周就艾未未税案举行听证
- 纽约时报:中国官员声明已摧毁涉及美国士兵的枪支团伙
- 中国软实力的内忧外患——从孔子学院风波谈起
- 刘海影:中国根本改革才能化解风险
- 鲍彤说如果今天当官也难保自己不贪污
- 达赖喇嘛今天再访英国,料将激怒中国
- 青海省尖扎县发生藏人自焚抗议身亡
- 中国“嫦娥”即将拜访“天宫”
- 国安部“间谍门”事件危及中国在美间谍安全
- 德國的避風港地位下降,資金逃離
- 傅高義:習近平更聽民意 打貪更大膽
- 纪录艾未未及互联网两片参展,中方要求撤影遭拒无功而返
- 余英时:余杰著《刘晓波传》序
- 怒火和淚水:專訪《南京大姦殺》作者素丹
- 2012年6月14日《明鏡郵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6月14日)
- 2012年6月14日《歷史日報》
- 中国政府忌惮哪些“坏新闻”?
- 美东亚助卿:美中关系之复杂远超当年美苏关系
- 介入李旺阳“自杀”案 唐荆陵全家被骚扰
- 強迫7個月孕婦引產傷害了什麼?
- 陝西強迫墮胎案官員停職接受調查
- 德国和中国纷纷就欧债危机表态
- 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可能失速更大
- 洛桑森格呼吁流亡藏人实现自焚同胞的共同诉求
- 2012 香港夏天的憤怒街頭
- 陳之嶽:史學大師何炳棣傳奇
- 阻止上訪 大陸法院保證死刑
- 中國宣佈神舟九號航天員名單
- 大陸銀行降息是台灣的機會
- 研究東亞50年 81歲傅高義愛說中文
- 鄧小平為穩定大局 對六四鎮壓不後悔
- 港媒:中共18大 擴大黨內民主
-
▼
6月 15
(56)
-
▼
六月
(1486)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明鏡記者柯宇倩/“華視報紙王,給你現賺45,大家早。”週一至週五的早晨打開電視,你都能聽到一個親切又專業的男性嗓音,用國、台語為觀眾導讀各大報的重點新聞;他是主播楊舜欽,31歲就坐上採訪中心副主任的位置,雖然年輕,但他可能比年長的記者都要資深,而耀眼的成就背後,是對新聞的熱情與努...
-
在網路上流傳的車震死者照片中,可見兩人下半身赤裸。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驚傳解放軍高官與小學女老師在車震過程中,疑似因一氧化碳中毒,兩人呈現性交姿勢「裸死」車內。據悉,兩名死者皆各有婚姻關係。此訊息第一時間就遭當局嚴格封鎖,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更限制兩名死者...
-
因为六四后的报告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获得欧洲最重要的波兰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的廖亦武先生强调,一个作家,为中国底层的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发出呼吁和支持,是他最根本的责任。以下是RFA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以二零零七年去世的波兰文学家卡普钦斯基命名的波兰报道...
-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 2012 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 23 周年,就在紀念日前 2 個多月,媒體披露溫家寶多次在中共高層會議中,試探性提出重新評價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消息。中國學者、異議人士陳子明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表示,此消息是有意放出的風聲,想觀察外界對此作法的評價。陳子...
-
VOA记者: 张蓉湘、张松林 图片来源: 来自视频截图 国务院发言人纽兰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宣布,第四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下个月初将在北京举行。另外,国务院还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哈佛大学的情况良好,而国务院不评论学生签证个案。 *下轮美中战略与经济...
-
馬英九對立法院長王金平展開整肅式的鬥爭,在台灣的媒體上,有兩種稱呼﹕ 一種稱之為「鍘王記」,親國民的報紙都用這個名詞。「鍘」這個字主要是出自包公傳奇,意思是說他公正廉明,雖然王公貴族同樣一律法辦「鍘殺」之。親國民黨的報紙用「鍘王」這個字,已不言自明的認為馬鬥王是正確的。 但台灣最...
-
(中央社台北2日電)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報導,中共未來將興建比「遼寧」艦更大的航空母艦,並推測初期數量很可能是6艘,北海、東海與南海艦隊各分配2艘;但這個目標在2035年前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軍工信使」還談到共軍攻占台灣企圖與發展航艦的關係說,台灣與中國大陸地理接近,不...
-
《明鏡月刊》彭陽人 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常務副書記何勇目前是中紀委真正負責具體工作的。今年已經72歲高齡的何勇擁有20多年的紀檢監察工作經驗,資歷高,根脈深,是極少數超齡服務的人。“他這一位子,有三個熱門接班人,一個是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長馬馼,一個是山西省委書記袁純...
-
香港蘋果日報 2012年對兩岸來說,為關鍵的一年。涉及政治、社會、體壇和民生的五件大事將牽動兩地民眾。本月 14日,台灣將舉行總統大選,支持率直逼馬英九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能否成為台灣首位女總統,備受關注;今年年底,中共十八大會議上,習近平、李克強能否順利取代胡錦濤、溫家寶成為中...
-
前89民运学生领袖、信奉基督教的柴玲,“六四”23周年前夕发表公开信,宣告原谅了当年“六四”镇压学生和北京市民的军人和领导。经历过“六四”的前北京学生方政表示,杀人者没有忏悔、没有向受害者道歉,不能没有前提无原则的说原谅。但他希望大家不必过多责难柴玲。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