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全球經濟持續惡化的悲歌

美元泛濫,利率壓低,存款無意義,唯有投資才能保值,於是金融產品紛紛登場,民眾不再看好實業,只熱心股市房市,狂印鈔票的第三波量化寬鬆似難避免,全球經濟怎麼能好得起來?

最近全球經濟持續惡化,歐元區全年估計負成長百分之零點五,失業率已到百分之十點二的新高。至於美國,失業率也增至百分之八點二,顯示出它的促進復甦已失去了動力。

在實體經濟上,當今的話題是新興經濟體的金磚不再發亮。中國第二季只成長百分之七點六,首度無法保八;俄國下滑到百分之三點五;印度跌到百分之五點三;巴西則是第一季只成長百分之零點八,全年估計只有百分之二點六,這顯示出全球經濟不振,已沒有國家能夠倖免。

在全球衰退聲中,浮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由於氣候異常,水患與乾旱頻生,下一波糧食危機已告出現。今年的氣候異常造成大豆、小麥和玉米減產,在各糧食出口國,減產幅度在百分之十五至四十之間,糧食價格茘漲成了即將爆發的最大威脅。

在這個經濟不振、成長減緩、失業增加、物價可能茘漲的時刻,各國都在努力設法刺激經濟。而全球經濟的政學兩界最關心的無疑有二,一是歐元的維繫,另一則是美國第三波「量化寬鬆」(QE3)的課題。

有關歐債及歐元區維繫的問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最近的專欄分析中已經指出,今年夏天,歐債問題及歐元危機看起來寂靜無聲,各當事國也都紛紛作出空洞的承諾,但現在太平無事,到了今年秋天,希臘就已無錢,可能要退出歐元區,接著西班牙將經濟崩潰,荷蘭也將出現反歐元區的聲浪,而歐洲金融安定機制對這樣的發展將毫無能力阻擋,甚至德國的信用評等也會降級。因此,《經濟學人》指出﹕「今夏歐洲平靜無事使人覺得愉快,但今年秋天這種情況就可能變得醜陋。因此歐元區何去何從,將會在二零一二年最後的幾個月有關鍵性的變化。」尤其令人擔心的,乃是歐洲央行也彷照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做法,將利率降為零,歐洲央行將出面購買債券,這會造成歐元的不利波動,使德國更猶豫去承擔歐洲債務的分擔額。這也意謂著歐債及歐元危機在拖拉之下,可能會暴露出它真正醜陋的現實。

除了歐債及歐元危機的現實問題可能惡化外,最近美歐也出現所謂的量化寬鬆之討論,特別是美國的市場專家都將景氣復甦的希望寄託在第三波量化寬鬆上,美國也不斷傳出第三波量化寬鬆將有一兆美元規模的說法。由於直到今日美國聯儲局都未正式宣布,每次市場認為該宣布而未宣布時,股票市場都以劇烈的下跌作出反應。市場人士儼然已認為量化寬鬆是拯救經濟的最後萬靈丹,但美國的量化寬鬆真的那麼神奇嗎?

美國在二零零八及一零年曾推出兩波量化寬鬆,第一波原先是說六千億美元,最後實質為一點二五兆美元。量化寬鬆等於是政府的左手財政部印鈔票,給右手聯儲局拿出來用。《經濟學人》就有一個示意圖,指出這等於向空中發射鈔票砲彈。它所造成的後果乃是美元超級泛濫,但對實質經濟有多少好處實在難以確定。

這時候就必須提到一個經濟理論課題了,經濟學有財政及貨幣等各個分支,在以前,政府對債務均嚴密控制,但從一九七零年代美元脫黃金化後,美國已不必仰賴其他標準,自己就是標準,美國以債為成長動力的時代即告到來。美國在一九六四年全國信用市場只有一兆美元,但到了二零零七年已擴增為五十兆美元。美元泛濫使利率長期壓低,存款已無意義,只有投資才有意義,造成了金融界的一枝獨秀和各種金融商品的推陳出新。前幾年,金融專家鄧肯(Richard Duncan)在所著的《美元危機》中即指出,美元已成了世上最大的泡沫,他的論點可說是預言金融海嘯最早的著作。而他在最近又寫了《新蕭條》一書,認為政府印鈔票只會膨脹資產價格,造成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和蕭條。他引用了二十世紀美國最傑出貨幣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的觀點,認為貨幣總量的增加只會造成商品價格如物價、證券及不動產價格的狂漲。費雪早年也指出過,印鈔干預的手段乃是一種詛咒。對於鄧肯的新著,倫敦《經濟學人》雜誌曾半捧半貶地加以討論,但也認為若美國推出第三波量化寬鬆,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零八年金融海嘯後,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至倫敦經濟學院剪綵,她在講話時曾說:「金融海嘯太可怕了,但當時為什麼都沒有經濟學家注意到呢?」英女王講話引起很多討論,認為市場已主導經濟學家的思考,大家認為對市場好就是對經濟好,經濟學已替市場代言,而不再關心生產、就業和消費等問題,只關心投資人。經濟在惡化,而人們也不關心國家債務問題,只關心股市及房市,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怎麼好得起來?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