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用鉈作為毒物的人是懦夫

《調查》記者柯宇倩/1995年發生的朱令案再度成為網路熱門議題,案件至今未逮捕任何一人,網友紛紛當起偵探,人肉搜索“鉈黨成員”,此案在美國白宮的請願頁面也是受到高度關注的話題。美國的毒物專家認為,投鉈毒的嫌犯不希望弄髒雙手,也不想與受害者有正面直接的對抗,可說是懦夫。
羅易表示,若想使用鉈做為犯案工具,嫌犯不需要具備特別的化學知識。羅易認為,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用量和如何投毒。
 
羅易說,鉈氯化物很廉價,但在有機化學中,鉈不是非常普遍的金屬,雖然見過一些應用,但不是一個讓羅易想使用的金屬。
 
研究物質與無機化學的英國倫敦學院(UCL)化學系教授塞拉(Andrea Sella)對《調查》表示,鉈曾應用在一些家庭用品,如鼠藥和脫毛膏上。鉈鹽通常是固體狀,很容易掌握,有的鉈鹽非常容易溶解,雖然有的鉈復合物更具毒性,但如果受害者服下這種鉈,也更可能受到更嚴重的損害。
 
塞拉認為,由於鉈是種劇毒,因此嫌犯應有很強的動機和機會才犯案,嫌犯可能總有機會接觸到鉈,讓他們有取得這項金屬的時機,在西方,鉈鹽不是容易購得的東西,但在大學裡和其他研究實驗室中不難找到。
 
羅易也對《調查》指出,對一般人來說,鉈鹽並不是容易取得的東西,但對於化學家、有管道進入保存鉈鹽的實驗室的人來說,要拿到鉈鹽就變得容易許多。總體來說,即使是在一個研究環境裡,鉈也不是一個每天都要使用的物質。
 
在許多案件上,鉈鹽都是落在飲料或食物中。馬庫斯表示,投毒者使用鉈鹽,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傷到自己。通常鉈鹽都是落在如可樂、啤酒、茶等的飲料中,或放在蛋糕、糖果、巧克力等食物上。
 
用鉈下毒並非聰明決定
 
雖然鉈無色無味,但選擇鉈做為犯案毒物,羅易對《調查》說,其實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用鉈謀害一個人,唯一能讓嫌犯脫身的方式,就是在案件調查中沒有做任何的檢驗,一旦進行分析,真相立刻會水落石出。”
 
2011年,美國新澤西州一名華裔男子王小曄(Xiaoye Wang)因身體不適到醫院就醫,經過詳細檢查,醫院斷定王小曄鉈中毒,但在化驗報告出來後的第二天,王小曄就在醫院病逝。王小曄的妻子李天樂(Tianle Li)被控下毒。李天樂在新澤西的必治妥施貴寶製藥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從事化學研究工作已有十年。
 
羅易分析,鉈能輕易進入細胞,並被細胞當成鉀,然後鉈會開始擾亂各種生理過程。雖然鉈曾被當作最有效的謀殺武器,但這已經是過去式。要檢測出鉈中毒很容易,在現代技術下,要出現檢測錯誤的情況也很難,因此如果有誰覺得自己能在投下鉈毒後輕易脫身的話,那他只是沒有仔細思考後果。
 
塞拉則對朱令當時的醫療診斷提出疑問。塞拉對《調查》指出,朱令案令他覺得訝異的地方在於醫療診斷竟然過了如此長的時間才確定是鉈中毒。“這樣一種急性病,通常會被轉到毒物科,特別是鉈中毒的早期症狀就是體毛的突然掉落,不論如何,速度都是至關重要的,阻止鉈進一步進入血液中非常重要,這也是普魯士藍發揮作用的地方,它有效地將鉈阻擋在腸道中。”
 
塞拉表示,普魯士藍的毒性非常低,對病人投以此物質來解毒,是一個相對低風險的作法。
雖然目前大家對嫌犯的猜測都集中在朱令的舍友孫維身上,但馬庫斯對《調查》提醒,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嫌犯,在佛羅里達的門薩成員謀殺案中,兇手就是鄰居。
 
此外,馬庫斯認為使用鉈鹽做為犯案毒物的人是懦夫,因為他們不希望弄髒雙手,也不想與受害者有正面直接的對抗,當受害者死亡時,下毒者可以離得遠遠的。
 

馬庫斯(Steven Marcus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