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台灣民主的細緻與人本精神

旺報 【楊艾俐】
 最近從汕頭回台灣,參加侄女的婚禮。從汕頭到香港轉機台灣。一抵香港機場,就感覺動線平順合理,指標清楚明白,顯然事先經過很多人的測試,決不會走冤枉路。機場人員就如典型香港人,不親切、不和氣,萬事當做公事辦,但你知道他不會故意刁難你。

 到了台灣,海關、移民局人員卻很尊重客氣。出關後,搭上大巴,風馳電摯,一路平順抵達忠孝復興路口。一排排擦拭乾淨的計程車,司機戴著白手套等著客人。司機不會搶客人,客人也不必搶車子。台灣──自行運轉的地方,這和媒體中描寫的台灣大相徑庭,沒有口水大戰,也沒有劍拔弩張,藍綠橘互相控訴。加上晚秋的驕陽,懶懶地撒在地上,一路猶如坐上輸送帶,不必費心。台灣已成為自行運轉的地方,不必有大官督陣,不必擔心有人刁難。

 民主不是請客吃飯

 有本書叫《民主的細節》,記者劉渝所著,在大陸頗為風行。講述在美國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民主。在中國大陸兩年半,每次回台灣對觀察到的「民主的細節」更有所感。很多平日看起來不相干的事其實都起於民主。

 首先,台灣從南到北有多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高鐵、飛機、火車、客運,還有縣際間的公車,這種效率、多選擇,似乎與民主無關,但是是因為一九八0年代台灣解除戒嚴,邁向民主,第一步就開始運輸自由化,開放天空,開放陸地,讓只有華航,國光號和台鐵的時代成為歷史。

 自由化後,民進國退,特權大大降低,企業之間必須競爭才能獲利,因此必須競相服務周全,效率高,才會有顧客,這樣人民就受惠。

 如毛澤東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民主也不是「請客吃飯」,而是人民可以要求政府好好服務。有次在台北萬芳醫院捷運站,看到正在整修的電扶梯。問旁邊施工人員,何時才能完工?他回答「很快就會完工」,最後還加了句「對不起啊!」。

 我為什麼會問,因為我已爬了三天樓梯,必須知道我何時可搭電扶梯。我納稅、投票、守法,加上付費搭乘捷運,就有這個權利問。又如此次,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正在裝修,七轉八彎,但重要交叉口都有專人站崗,告訴訪客要如何出去,如何搭到各種交通工具。我覺得這是政府應做的事。

 但是看到指揮訪客去搭大巴的服務員,我才領會了什麼叫「服務」。他用國語、台灣話、英語輪流講,單看訪客用什麼語言來問。大陸客來,他居然就用標準普通話來回答,從不皺眉。這是民主帶來的相乘效果。

 維持現狀何嘗不好

 這次和我同行的還有我的美籍先生,他在1960,70年代在美國讀大學時校園瀰漫自由主義,對毛澤東,文革都崇拜得無以復加。視國民黨為腐敗,撤退台灣是自食其果。視國共調停使者馬歇爾是偉大軍事家,而不是疏於認知共黨謀略的失敗調停人。

 1976年他第一次赴台,當然對台灣無好話。之後20年裡,他斷斷續續在台灣住了7年,縱使台灣經濟一飛沖天,人民生活大為改善,但是對台灣總是批評大於稱讚,但2000年後,他開始改變印象,覺得以前滿地垃圾,人車爭道大有改善,這些全拜台北市長直選及政黨輪替之賜。政府服務必須以民為本。看起來是小事,但這就是「民主的細節」。

 這次回來,看到街道乾淨,商家親切,更是對台灣讚不絕口。我們出外都坐捷運和公車,他能適應,逢人多車擠,他還會找出理由:那麼大城市,那麼多人口,當然會擠。

 離開台灣前一天,我們到政大校園快走,走完後到校園的7-11喝一杯咖啡,坐在店家的陽台上,鳥瞰蜿蜒的景美溪,夕陽下,有人談天,有人騎自行車,也有人慢跑或打網球,橘紅的落日,襯著鮮綠的草坪,大家各取所需,一派祥和。他思考了很久,不禁感嘆:「如果當初美國支持蔣介石,中國南部留給國民黨,今天中國不知是什麼局面?」

 歷史已過,似水年華,無法再追憶。此時,我想起一項調查,大多數台灣人民不但要維持現狀,而且其中70%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對我來說,就是這些「民主的細節」讓台灣人想要永遠維持現狀。(作者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海西研究中心總編輯)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