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恐懼有助於重新建立社群的認同意識

明鏡記者胡立/懼怕中國的源由從何而來?民主比專制政體更自由?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國際政治講師巴爾(Michael Barr)所著的新書《誰害怕中國?》(Who's Afraid of China?,Zed Books出版)裡,巴爾要帶大家重新思索中國崛起背後的複雜情緒與國際關係。


懼怕情緒是政治產物

當中國崛起的同時,也正改變著世界。巴爾認為,中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原本的單一功能與服務分拆給許多外國的夥伴,使得製造程序更有效率。這樣的轉變摒除了公司內部的龐大垂直整合程序,讓發展中經濟體的創新者能以更簡單、更低價的方式將想法轉換成產品。因此當中國政府建造高鐵網絡或核電站時,不只增加了國有企業的合同數目,也增加了與西門子、西屋電氣,或其他國際公司的業務。

只是,在中國影響世界的同時,中國威脅論也逐漸成形。巴爾對《明鏡》表示,許多人到中國旅遊,都覺得當地人很和善,也享受了美好的時光,他自己許多到過中國的學生都相當喜愛中國,那麼懼怕中國的說法從何而來呢?部分原因是偏見和政客塑造下的結果。

巴爾指出,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曾指出,恐懼、害怕的人被映照出自己的情緒所攫獲,他奮力想拯救自己,他變得對每一件事都不確定、完全沒了頭緒。由於通常擾亂自己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的觀點,因此情緒多半能映照出自己,但在恐懼的時刻裡,這樣的自我反思是最難的,恐懼在此刻反映出一個人、一種文化、一整個國家的脆弱,傳達出一種不確定性,讓有時未經證實的臆測也合理化了。

在此情況下,當面對外部威脅時,恐懼實際上有助於重新建立社群和團體的認同意識。同樣的,政治恐懼不會憑空產生,而是被設定出來、維持下來的。政客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其人民,因此當政府在與造成恐懼的洪水、疾病、漏油等事件對抗時, 就必須清楚表明立場,但這麼做又可能造成恐懼的加遽,可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合法性,有時危險被誇大了,在對待中國的時候,有時就是這樣的情況。

巴爾對《明鏡》解釋,懼怕中國就是個政治產物,政府和政客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會製造某種對中國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包括恐懼,尤其此時美國正處在艱困的時刻中,工作和安全上的保障都出現困境,而過去10年來,美國的影響力明顯正逐漸下降,人們處在緊張情緒裡,對政客來說,中國似乎是一個便利的利用對象。

此外,政客製造中國威脅論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歷史原因。“對一些歷史上的西方領袖,尤其是美國總統來說,19世紀中國移民形成的黃禍(Yellow Peril)觀念也影響了他們。當時由於移民人數太多,當地人開始懼怕中國人、對未來感到不安,更因此改變法令。”巴爾說。

政客的塑造加上民眾的偏見,形成了對中國的普遍概念。巴爾對《明鏡》說:“當然中國境內的情況複雜得多,不是一個能被單一歸類的國家,比如有的地方仍相當窮困,但對許多美國、英國人來說,他們看見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均收入的世界排名約在99位,仍很窮困。”


《誰害怕中國?》(Who's Afraid of China?,Zed Books出版)。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