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在香港失意,卻在中、美兩大超級強國之間,扮演重要民間橋樑角色的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昨隨同國家副主席、中共未來領導人習近平抵達華盛頓,展開正式的訪美行程。本港有學者認為,自董以健康為由辭任特首後,北京借助他在美國的人脈關係,做中、美民間外交工作,為胡錦濤時代中美外交立功,未來習近平時代的中美外交,董仍起「帶路」作用。而董多次在中、美重要場合現身,足見北京當局對他的肯定。
習近平此行訪美,是他就任國家副主席後首次,也是他今年底中共舉行十八大接任中共總書記、成為中共新當家前的「熱身之旅」,備受中、美兩國及國際輿論重視,美方更視為是未來十年與中國打交道的開始。本港時間昨日凌晨,習一行乘專機抵達華盛頓後,隨即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政要。
華爾街日報刊董造勢文章
外界注意到,無論習近平與美國前政要會晤、或拜訪美國國會議員時,都有董建華的身影,董不僅緊隨習之後,而官方新華社在發稿時,還將董的名字前置單列,在外交部長楊潔篪等中方要員之前,地位顯赫。
前日,美國《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還刊出董為習訪美造勢文章,稱習此行帶着善意,將增進中美友誼和互信,減少猜忌和疑慮。
本港學者林和立指,董建華隨國家領導人外訪時,排位比外交部長高,不僅因董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位列國家領導人,也因他曾是美國籍,本人及家族與美國政商界有較深人脈關係,中共利用他推行民間外交,他的工作似乎得到中共認同。
時事評論員潘小濤指,很難客觀評估董為中美民間外交工作的實質貢獻,但從多次中美重要外交場都見董的身影,他的努力似乎已得到北京的肯定。
董在美有強勁政商界人脈
現年 74歲的董建華,自 2005年退任香港特首後, 2008年即自資成立中美關係交流基金會,以民間智庫身份推動中、美民間交流。有熟悉董的親北京政界人士指出,董在美國有強勁政、商界人脈,與美國前總統老布殊為老朋友,自基金會成立以來,他已多次以基金會主席身份,就人民幣滙率、中美貿易問題向美國政商界解釋中國立場。北京領導人也對董的民間外交十分重視,認為他可以了解美國人的觀點,補官方溝通之不足,所以經常就中、美外交問題聽取他的意見。
林和立指,董在胡錦濤時代為中、美民間外交立功,現在胡時代將結束,習近平依然借重於他,顯示董在未來的習時代,中、美外交仍會起帶路作用,「但佢(董)已處於退休狀態,外交游說主要是一些原則問題,同美方拉關係,具體問題如人民幣滙率、貿易磨擦等,相信佢唔會亦都冇能力介入」。
董建華四伴領導人
昨日
身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陪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
18/08/2011
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習近平主持歡迎儀式,董建華陪同
18/01/2011
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董建華隨行
17/11/2009
奧巴馬首次訪華,胡錦濤主持歡迎儀式,董建華出席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二月
(1673)
-
▼
2月 15
(67)
- 美国会调查王立军案处理方式 王在领馆细节首次披露
- 六成美民﹕中國友好但非盟友
- 沉淪 互揭瘡疤已成選戰主軸
- 習近平以歌喻政 中美「路在腳下」
- 王立軍妻女失蹤 弟尋兄下落
- 「把中國當成地球主人」 官媒報道惹不滿
- 香港特首誠信不保如何選下去
- 過去的尼克遜,現在的中國
- 習近平訪美,誰不高興?
- 誰在背後收拾薄熙來?
- 增城學烏坎反貪官示威
- 隨行經貿團 擬簽二千一百億合約
- 華盛頓步步試探 習近平柔中有剛
- 陳達:帶領青少年認識中國
- 福建歸真堂藥業上市計劃陸港惹爭議
- 奧巴馬要為習近平創造條件
- 中國財富外流經濟將崩盤?
- 习近平访美的短期与长期价值
- 余杰:习近平要走回头路吗?
- 要物色政治上好、筆桿子得力的人辦報
- 习近平会晤奥巴马,强调深化两国关系
- 龙应台履新:政治可以很高尚
- 奥习会:气氛友好,言辞坚定
- 美官透露,王立军向美提供高层权斗情况极珍贵
- 国家计生委原主任李斌任安徽省省长
- 金正恩提拔军队将领 授20余人将帅称号
- 韩媒称中国本月将遣返30余名朝鲜“脱北者”
- 太平洋何时成了中美两国的内湖?――习近平讲话的问题
- 毛澤東專幹“坑害兄弟部隊的事”
- 反地方主義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反AB團”再版
- 伊朗向核反应堆装载首批国产核燃料棒
- 广东省长:行政改革最大阻力系既得利益格局
- 李开盛:尘埃未定说重庆
- 中国政府“四面皆敌”是必然的
- 媒体称俄已后悔投否决票,中国立场或将改变
- 2012年2月14日《明鏡郵報》
- 2012年2月14日《歷史日報》
- 明鏡網熱點排行榜(2012年2月14日)
- 中美博弈尋求新國際秩序
- 阿爺,這次跟你來真的!
- 台湾准副总统吴敦义报名参加博鳌论坛
- 北京拟加大「解决欧盟债务问题力度」及多项合作
- 在华美商仍然不满中国投资环境
- 藏人自焚的原因
- 薄熙来的追随者黄奇帆何去何从?
- 美议员吁中国释放良心犯
-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 海外异议人士白宫前抗议
- 王立军事件风波不止 薄熙来主持会议再延期发稿
- 習訪美坦承:陸人權有進步空間
- 習對經貿回應 美渴望的牛肉
- 美副總統拜登:美中有歧見 還是得合作
- 廣東政協常委打記者 事後道歉
- 獄中寫數萬字 揭官場黑幕
- 姜維平解禁的想像
- 專家解讀:習奧會晤 著眼未來
- 習近平: 中美合作要登高望遠
- 王立軍妻弟四處打探消息
- 陳光誠母親女兒情況惹憂慮
- 胡錦濤人馬掌權 薄熙來困獸鬥
- 期待習近平訪美的個人色彩
- 政治嚮導 四伴領導人會華府元首 董建華陪習近平訪美
- 香港人擔心台灣 不要變成第二個香港
- 薄熙來 高唱改革自救
- 習近平:中美肩負更重要共同責任
- 薄熙來動向 《重慶日報》續頭版報道
- 奧巴馬晤習近平 就經貿人權施壓
- 「情人節外交」中美危險情人關係
-
▼
2月 15
(67)
-
▼
二月
(1673)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新华社 北京4月10日电 鉴于 薄熙来 同志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决定,依据《 中国 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停止其担任的中央 政治 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由 中共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 调查 。 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
-
...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大事件》記者范方華/在國際影壇享有知名度的中國女星章子怡,遭媒體爆料捲入薄熙來及其他富商、高官的性交易案,章子怡大動作發出訴狀,就為了洗清自己的名聲,但爆料媒體博訊則相信自己報導的真實度。美國律師對《大事件》透露,這場官司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第...
-
徐尚禮 24日(美國時間)《哈佛紅》發了薄瓜瓜全球獨家自白,25日再發出該校2名編輯的大作,題目是〈薄瓜瓜聲明聚焦個人生活,而非家庭醜聞〉。從兩篇文稿內容及各方反映看來,薄瓜瓜是愈描愈黑,問題是堂堂哈佛為何要陪著這位「紅三代」玩? 合理的解釋是哈佛建校376年來,從沒出...
-
明镜新闻网特约记者 消息人士告诉明镜新闻网,已被拘捕、正接受审查的谷开来,指控周永康策划了取代习近平的政治计划,对抗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中的其他成员。 她把周永康称作“政治局常委中的坏蛋”。 谷开来提出用交代关于周永康和他的密谋作为交换,恳求当局不要判自己死刑。
-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摩爾 中國軍隊“八一”建軍節這天,中共中央軍委屬下《解放軍報》第3版發表記者毛俊撰寫的“永遠的軍魂永久的忠誠——黨的十六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述評”一文。文章在強調“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魂永不改變!人民軍隊忠誠於黨的信念永不改變”的同時,更罕...
-
最近,大陆两大官媒《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集中火力猛批所谓“极端主义”,明显是意有所指。《人民日报》14日发表的题为《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一文,对“极端主义”做了明确的定性: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文章并举例说:一说“文凭腐败”,就将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视...
-
香港数万民众周日走上街头,参加一年一度的“七一”大游行。尽管高温酷暑,游行整个过程持续了6个多小时,队伍穿越市区,道路交通和公交运营受阻。 组织者称,参加人数达40万,几乎是去年的两倍。警方估计的人数仅为63000人,但也是2003年以来最多的一次。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