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四十年前美國總統尼克遜踏上訪華之路時,他不可能想像到自己這次賭博會釋放多大能量。如果一九七二年尼克遜沒有採取行動,中國會繼續走自我孤立之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難度。
「尼克遜衝擊波」釋放四十年後,已經沒有人否認中國在今天獲益良多,重返國際社會,讓中國轉而成為經濟強國。從數量上,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非洲的礦井到美國的蘋果專賣店,世界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國的影響。
在回顧一九七二年來中國驚人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思考一下中國怎樣在克服系統性障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儘管中國的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由貿易的好處(通過壓低貨幣估值、投資基礎設施、吸引國外製造業以提升自身競爭力),但卻並沒有做好準備與世界深層次融合。
中國缺乏制度和規則
中國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規則。比如,中國對非洲的貸款和撥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但中國並沒有設立專業機構對國際援助進行管理。結果巨額發展援助不僅沒有為中國贏得聲譽,反而被視為新殖民主義在貧窮國家掠奪自然資源的險惡陰謀。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缺乏移民政策。中國沒有頒佈全面的法律框架,使國家能夠參與對最優秀人才的爭奪。
第三個例子是缺乏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由於政治控制,政府管理的研究機構很少能夠提供合理決策所必須的公正、高品質的全球分析報告。
或許最重要的是,二十年的快速GDP增長掩蓋了經濟領域的嚴重缺陷。因為中國持續倚重國家資本主義並歧視私營部門,導致其缺乏能與西方跨國巨頭相抗衡的強大的私營企業。除名義上歸集體所有的華為、聯想和海爾外,中國私營企業都沒有實現國際化。
迄今為止,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僅限於中低端加工和組裝。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台灣企業仍然佔據着價值鏈最關鍵、最複雜、也最有利可圖的部份,包括研發、產品設計、品牌、行銷、服務和銷售。中國只是把這些高附加值產業外包給像蘋果和沃爾瑪這樣的巨頭。
障礙在仇視自由價值
當然,中國同樣存在着巨型企業,但它們是效率低下的國有龐然大物,其體量和盈利基本來源於合法的壟斷和政府補貼。它們也許具備全球運營所必須的體量,但卻缺乏與世界一流西方公司競爭的積極性,並引來世界各地懷疑和恐懼的目光。深 層全球化的中國同樣需要能與西方頂尖人才相媲美的大量人才儲備。而今天的中國還遠未實現這一目標。儘管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年輕人表現出的天賦令人讚歎,但國 家高等教育系統在開發潛能方面做得非常糟糕。絕大多數課程基本偏重於對理論的死記硬背,而犧牲了對基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
由於在社會及人文科學領域缺乏投資和對課程實行過多政治控制,導致中國的高校及大學畢業生在人類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比較文學和歷史等領域對外界了解較少。除非改革僵化體制,否則中國將無法教育出足夠數量的訓練有素的人才參與全球頂級人才競爭。
缺乏適應全球化的制度、規則、企業和人才都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自由價值觀是全球化的靈感來源和基礎,真正的問題在於而中國能否在對自由價值觀持仇視態度的一黨專制下掃除這些障礙。
中國實現全球一體化的長征遠未畫上句號。
作者:裴敏欣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治學教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