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李开盛:尘埃未定说重庆


  随着打黑英雄王立军进入美国领事馆,以打黑唱红为特色的重庆模式又成为错愕不已的中国人热议的话题。不过,与以前褒贬对立的两极式争论相比,这次大家更多的是关注重庆模式及其相关政治人物的未来。毕竟,决定下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细小的变动都可能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

  但笔者以为,在这尘埃将定而未定的时刻,我们更有可能也更有必要对重庆模式的性质进行更全面的讨论。之所以说是可能,是因为王立军事件虽仍然在发酵之中,未来重庆及相关人物的走向仍有待观察,但重庆模式的运行将告一段落应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说必要,是因为中国的未来道路仍存在多种可能性,并不全取决于人事的变化,更取决于背后的社会思潮。对一种有争议的道路选择,如果不把它说清说透,它完全可以在别人的旗帜下卷土重来。如果这种选择是正确的当然还好,但如果是错误的,则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本文将只就事论事,就重庆说重庆,而不论及个人的是非。个人的是非只是细节,模式的性质才是根本。

  以前各界对重庆模式看法对立,甚至陷入所谓的左右之争,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不同的侧面理解了重庆模式。简而论之,重庆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从政策目标上,主要是指打黑、唱红、共富等,二是从施政方式上,如通过集中而严厉的执法运动、上下结合的群众运动等。所谓左派支持的声音,常称赞的是该模式的政策目标。而所谓右派反对的对象,则是其施政方式。双方看似对立,实则没有根本上的矛盾。

  这种界定方式也告诉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一分为二的方式去评价重庆模式。从政策上目标看,它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除了唱红之外,我相信所谓的右派也不会反对。而从施政方式上,重庆模式确实有应该批评甚至值得警惕之处。一些人的理解可能比较功利,以为只要政策目标是对的,具体的手段即施政方式可以不论。此次王立军出事后,也有一些人指出重庆的老百姓对薄、王二人其实还是不乏好感,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有必要看得更远一点,把施政方式当作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来考量。笔者也是从此角度,认为重庆模式大可商榷。

  这是因为,从施政方式看,重庆模式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治模式。无论是通过执法机关的运动式执法,还是通过上下结合式的群众唱红,其政策的推行还是取决于领导人个性、倾向与好恶,其运作的方式更多地依赖口号、动员而不是法律、程序。这种人治的后果有三:

  第一是不确定性,随领导人意志转移而转移。领导人的任期是有限的,很可能人来政兴,人亡政息。所以,即使这种政策完全正确,也不可能会得到历任官员的认同,因为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认识与偏好。老百姓如从领导人层面希望长期的良政,显然是一个奢望。

  第二,人治往往以破坏法治为代价,从而造成更大的政策恶果。重庆打黑被称之为黑打,还出了影响全国的李庄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打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瑕疵甚至违法现象。短期来看,这种对法治的破坏只是不利于那些黑恶分子。但长远观之,它将置所有人于一种不安全的险恶境地。李庄案是一例,身为打黑主将最终被迫走入美国领事馆也是一例。

  第三,人治即可以用于行善,但同样可能甚至更有可能用于作恶,而且是更大的恶。这是因为,人治必然要求赋予施政者以极大甚至无法约束的权力。当施政者想赚取政绩作为晋身之阶时,他可能还会做一些善事。但一旦升迁无望或私利膨胀时(古外今来的绝大多数例子都表明,仅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无法约束官员的私利膨胀的),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运用权力为个人私利服务。由于权力无法约束、不受监督,人治之下的官员谋私较之法治之下的官员谋私不但要更为容易、规模要更为庞大,对社会的后果也更为严重。

  所以,治理国家、改善民生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民主、宪政、法治。这些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与推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恰恰重视从程序、从施政方式的角度规范执政者,而不是满足于提出诸如平等、自由、均富这样的政策目标。有了民主,领导人才会不依据自己的好恶而必须根据选民的好恶行事,从而时时把民众的福利与自由挂在心上。有了宪政,领导人才会在有限权力、权力受到监督的情况下行事,如此施政的效果可能会更慢一些,但更持久。有了法治,领导人才会也只能依法行事,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才会得到全面持久的保障。

  近代以来的各国政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程序上的规范,实质上的政策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共产主义提出的人的解放、天下大同的理念何其美好,但由于在程序上仍然陷入传统的人治模式,其结果也就只能是背道而驰,甚至出现对人的生命和人性的最严厉摧残,我们建国后所发生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就是沉痛的教训。经历了这些巨大的代价,中国人更应该对未来的政治社会发展道路有更清楚的认识,不被眼前的暂时收益所迷惑,不在一些花哨的政策口号中迷失,做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任的选择。

作者:李开盛,来源: 作者博客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