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馬英九莫忘兩位老人晚年留下的「遺憾」

《文匯報》

 最近馬英九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今後四年執政,雖然沒有競選連任的壓力,但卻仍有歷史評價的壓力。這或許是指他的歷史責任感。這就使我聯想到國共兩位老人晚年留下的「遺憾」。

馬英九有歷史評價的壓力

 一位是共產黨的毛澤東。自國民黨從大陸撤至台灣,兩黨的矛盾性質已從制度和意識形態之爭轉化為分裂 和反分裂之爭。雖然在長期的國共對立和戰爭中,情況慘烈,但鑒於國民黨當局在維護國家主權、堅持一個中國和反對「台獨」中還是堅決的,毛澤東因而迅速調整 了對國民黨的政策。早在1956年元月,他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就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時稱蔣介石先生 為「我們共同的老朋友」,還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毛澤東還兩次使用古文中的詩詞來表達對新的「國共合作」的期待:一次是引用白居易 《長恨歌》中的兩句話:「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次是引用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兩句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足見毛澤東還 是誠懇地希望新的國共合作的。

 一位是國民黨的蔣介石。國民黨自1949年退踞台灣後,蔣介石矢志要「光復大陸」。他對敗在毛澤東 手下,始終不服,也想不開。雖然如此,但毛澤東對蔣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堅持一個中國和反對「台獨」的堅決性方面,還是十分肯定和欣賞的。1974年在中 國大陸與南越為西沙開戰中,蔣介石是明顯地站在中國大陸這邊,不僅允許解放軍「直接通過」台灣海峽,使不再與以前一樣繞道公海,而且還讓「國軍打開探照 燈」,以便於解放軍順利通過。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蔣介石逝世前還通過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經過秘密渠道邀請毛澤東訪問台灣,毛澤東則批示鄧小平代表他成行。 陳立夫未等回答,竟提前在香港媒體就此公開發表《假如我是毛澤東》一文。

 這兩位老人,毛澤東和蔣介石,雖有兩次合作,但總的還是長期對立,只有到了晚年,雙方出於維護國家 民族利益的考慮,出於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考慮,彼此的思維和立場又逐漸接近了。中國大陸從毛澤東、周恩來到鄧小平,台灣從蔣介石到蔣經國,雙方 都曾有過或明或暗的聯繫和互動,都想在有生之年摸索或解決兩岸中國人的關係問題。可惜都晚了,兩位老人先後於1975年和1976年相繼去世。實際上他們 都是各自帶著某種「遺憾」辭世的。

利用有利時機 把兩岸關係推進一步

 我個人之所以提到以上這一段,也是希望馬英九先生利用在職的有利時機,把兩岸關係再推進一步。

 2008年6月,我曾在香港《中國評論》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即《馬英九主政台灣後兩岸關係新態勢》 一文。其中談到,中國大陸有「十年文革」之亂,鄧小平應時而出,沒有辜負大陸人民的期待;台灣有「八年台獨」之亂,馬英九能否成為台灣的鄧小平?僅就台灣 政局和兩岸關係現狀來說,還非常需要鄧小平式的人物。歷史在呼喚英雄,英雄也當呼應歷史。回顧馬英九第一任的四年,雖然還存在不少缺失,但基本上如他自己 所說,已大體完成了「撥亂反正」。其功不可沒,頗值得稱讚。但他連任後的第二個四年,尤其在兩岸關係上應該怎麼辦?這是很多人所關心的。

 兩岸關係是國共兩位老人、兩位領導人所遺留下來、有待解決的問題。歷史發展到今天,這個問題的合情 合理解決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關係到台灣未來的走向,關係到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兩岸的和平發展和終極統一,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亞太地區 的持久和平。馬英九先生既已考慮到自己的歷史定位,就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並不奢望馬英九的第二任能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不可能的,但 希望能面對挑戰,乘風破浪,闊步前進,從而在這個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歷史留下美名!


作者:李家泉 台灣問題專家




1 条评论:

匿名 说...

大陆目前还是一党独裁制度,这实际上是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目前情况下,马英九已经是做的很好了,不统不独不武是目前情况下的最好选择。当大陆实现民主社会之日,就是两岸统一之时。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