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大陸外交走向系列二-新冷戰呼聲的背後

《中國時報》

導致中國某種不無帝國主義色彩的新冷戰呼聲,是中國硬力量的成長與自上而下對自身新力量意識的缺乏。這是一種知識性的誤區,相當多中國民眾基於中國近代史慘痛的記憶,對19世紀的帝國主義全球政策有深刻的心理積澱,所謂「落後就要挨打」被作為唯一國際知識真理,而這種信條的反面則是「強大可以打人」。

 長期片面的國家利益至上灌輸和扭曲的歷史觀教育,使新一代人不具備1980年代的全球視野,在如何更合理地運用中國力量方面,缺乏具有普世價值觀的思維,而各種公權暴力的氾濫,卻每日都在孕育社會的暴戾之氣,以及對絕對暴力的瘋狂崇拜。這種知識的缺陷不僅是民間的,在諸多國際問題學者也不乏這樣的思維。

 其次,造成社會意識左轉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十多年來官方在媒體管制方面的有意作為。特別是在從顏色革命到本次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下,當局用虛假的意識形態語言重寫了中美和解以來的中外關係,在全球化時代重拾19世紀話語體系,以圖在一個傳統意識形態分崩離析的社會重建統一意志,這種作為的動機在於政治安全的焦慮,並非真正要改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外關係大勢,因為當局有充分的意識,政治安全不僅需要意識形態的背書,更需要經濟發展成果的支持,而後者離開對外開放和更深入參加國際經濟迴圈,是根本難以設想的。

 此外,在大陸執政者團隊內部,改革開放雖然在執行層面陷於瀕危,但作為30年來的新道統,任何直接的挑戰也等於宣布自身為全民和全黨之敵,因此也不具備可行性。對政治安全的擔憂可能強化對內的管制,但不可能擁有真正重啟對外對抗的力量。

 其三,就民間普羅大眾而言,在對外事務中經常有粗暴的聲音,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一方面對現實的個人和社會生活狀況充滿悲憤、挫折與抗議熱情,與此同時,卻由於知識及思維訓練的不當,沒有合適的觀念表達工具,於是,傳統的基於陰謀論和替罪羊理論的外在投射物件出現了:或者是訴諸虛無縹緲的上國天誅豪情,或訴諸文化中心論的莫名其妙優越感,某種模擬某些宗教聖戰式的的感情獲得了明確的對象:那即是萬惡之源美國。

 而這種對虛幻外敵的莫須有仇視並不能經得住現實陽光的照射??青少年會長大,虛幻的慷慨會在現實的個人人生規劃下變為接近真實的認知,於是人們看到,當眾質問柯林頓總統的學生代表毫不猶豫地嫁給了美國丈夫,而更多的人,在目睹和親歷各種現實的不公正之後,他們會很清晰地現身說法:「我錯了。」

 最後,由於中國已經不可逆轉地成為國際主義國家,其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及利益糾葛太深,而各國對中國作為新玩家的目標、意圖和終極能力並無清晰圖景,同時,在歐美各國內部激發某種冷戰式的情緒也是其整合內部政治、對中國進行產業與經濟競爭的方便手段,而由此帶來的各種對華政治、經濟與軍事糾紛反過來循著自我實現的方式增強,又自我印證與支持中外猜疑與敵意。



作者趙楚為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