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解讀北京對五二○就職演說的回應

馬英九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後的第十天,北京國台辦昨日終於作出正式回應。發言人楊毅被問及對馬總統所說「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有何評論時表示:這是馬先生自己一貫的大陸政策,我們並不感到意外。又被問及,馬總統的演說會否影響兩岸後續協商?楊毅直截了當地答說:不會。

楊毅昨天的談話比較細碎,不過如將之與北京三月「吳胡會」以來的主要論述作綜合比對,或許能看出比較完整的輪廓。總體的印象是:一、北京仍以反對台獨及認同九二共識為政策主軸;二、對於馬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處理兩岸關係」的立場,北京未直接表示態度;但既認知是馬政府「一貫的大陸政策」,而北京「一貫未表示異議」,可知這是在北京所說「求同存異」的範圍內。

在三月「吳胡會」中,胡錦濤說:「確認(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一事實,符合兩岸現行現定,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其中,所謂符合「兩岸現行規定」,即是指符合兩岸現行憲法;亦即,胡錦濤不啻是向台灣方面說:「這其實就是你們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應該是你們做得到的。」

相對而言,吳伯雄在「吳胡會」說:「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和相關規定,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吳伯雄並因而提出「一國兩區」的觀點,這是在強調:雖是「一個中國」,卻是「各自表述」,根據則在中華民國憲法。

這是兩岸之間首度嘗試以憲法層次(現行體制與規定)來建立政治信任。北京當局顯已認知,在《和平協議》之類的機制不易達成時,唯一可以確定兩岸關係者,即是中華民國憲法,亦即「一中憲法」。

至於馬總統的兩岸政策,包括「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的論述,其脊柱即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正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

因而,對五二○後北京的對台政策或許可以作出兩點總結:一、「反對台獨」為最高前提,反獨先於促統;也就是國台辦常說的,「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其他問題都可討論」。二、北京對台灣兩岸政策的接受範圍,將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底線,因為「這應該是台灣做得到的」。

以上的分析,或許略嫌寬鬆(因北京畢竟未明言),但應是勢之所趨,而對兩岸三黨皆有新的意義:一、對北京而言,認知到中華民國憲法是穩定兩岸走向的基本憑藉,這可視為邁出了一大步。二、對馬政府而言,能將「一中,即是中華民國」,及「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明白載入就職演說,亦即以「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建立了「一中各表」,而北京認為此一論述無礙兩岸和平發展,這應是兩岸互動的重要進展。三、楊毅昨天否定了一切「一邊一國」的觀點,對民進黨而言,除非再回到「正名制憲」,決志與北京攤牌;否則,回到中華民國憲法的底線,恐是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唯一的選擇。

或許可用本報所倡「杯子理論」來形容此一情勢,那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於是:在兩岸關係未有進一步突破前,中華民國憲法,應在兩岸三黨「互為底線」:一方面,民進黨再無「正名制憲」的可能性,亦即絕無突破中華民國底線的機會;必須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北京抗衡,並以中華民國憲法來捍衛台灣;反過來說,北京也必須接受台灣方面「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處理兩岸關係」,亦即必須接受台灣以「一中憲法/一中各表」為兩岸政策的底線,不可輕易逾越。

解讀國台辦昨日對馬總統五二○演說的回應,可以見到有其積極的一面,亦可見其消極的一面。積極面是:將中華民國憲法視為維持兩岸關係的底線,也「不意外」台灣方面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一中各表」的根據,此皆是朝務實方向移動。消極面則是:畢竟未能明白稱述中華民國憲法,亦即未能「把黑桃叫做黑桃,把憲法叫做憲法」,心有所指而言不能宣,這或許就要寄望下一階段的發展了。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