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創造維權與維穩的相容性

周志杰

看來馬英九總統勢必得在低迷民調支持度下展開第二任期。過去四個月,政府想藉攘內以安外的「維穩」策略來因應全球經濟亂局和維繫台美關係的企圖,在民眾殷望落實賦稅正義、健康權、知情權與生計權的強烈「維權」意識所引發的反對聲浪下,顯得捉襟見肘。

 反觀中共,近來修正《刑事訴訟法》、罷黜薄熙來、處置陳光誠,展現高舉「維穩」、打壓「維權」的作為,更突顯本身在反腐倡廉、落實法治、黨內民主等政改上的步履蹣跚。在大陸,「維權」與「維穩」仍顯不相容;在台灣,政治菁英逐漸領會,「維權」與「維穩」相輔相成,前者甚至是後者的基礎!

 事實上,兩岸深化互信的關鍵,在於雙方「由經入政」之際,亦能在「統治者想維穩」與「受治者要維權」的比重與順序調整上,彼此反思互勉,進而對話對接。大陸不應忽視推動內部政治改革對兩岸關係深化的積極作用。與其堅守一國兩制,不如遂行溫家寶總理疾呼的政改,更能增加台灣民眾的信心。

 一方面擴大黨內民主、普及差額選舉,以強化決策多元性與領導合法性,邁向黨政分開使得權責相符;二方面鬆綁民間社會組織的設置,甚至讓具專業性的行會與團體分擔部分公權力,成為幹群之間的公正中介者;三方面開放民間經營媒體、容許輿論的監督與糾錯;四方面落實憲法的公民權利,暢通維權渠道,貫徹法治以澄清吏治。

 乍看之下,大陸建構和諧社會的表象是「橫向」地平衡區域發展與縮減貧富差距,然而真正需克服的難點,在於如何「縱向」的緩解壟斷政經資源分配並坐擁既得利益的「一元」黨國體系,和日益蓬勃並呈現差異性的「多元」民間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是故,唯有吸納基層社會力量成為政治改革的支持動力,而非敵視壓制使之成為亂源,創造「維權」與「維穩」的相容性,政治改革的實踐始得事半功倍。

 台灣在1980年代所面對的就是上述緊張關係。當時國民黨政府在仍享有「領導經濟發展有功」的合法性威望下,開啟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並以已行之有年的民選政治、加上政黨競爭為手段,將政治體制從由上而下的「黨治」轉化為由下而上的「法治」,藉此容納社會力的解放,鬆弛前述緊張關係。

 更重要的是,台灣人要留心的不是大陸如何利用內外部形勢與資源來影響台灣,而是如何在今後大陸的發展上,抱持「利益攸關者」與「過來人」的手足情懷,分享經驗、化異趨同,協助大陸民間活力的持續解放、政制革新的平穩推進與和諧社會的建構。回顧中共的歷史,民主的實踐與文明的提昇需要時間與機遇,在反覆進退與衝撞中一步一腳印的思量與試煉。這種政治自由化的磨合歷程,同為華人社會的台灣應比全世界任何人都更能感同身受。

 「只要發展的中國是流動的,失望和不滿就不會在中國社會打成死結」大陸已漸成為自信負責的大國;若能進一步轉變為以和為貴、以德服人的思維,落實自身的政治改革與民權保障,那麼統獨在台灣就不再會是朝野不斷消費的議題了!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副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