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中國官方“眾志成城”把責任推給劉志軍

《明鏡月刊》苗利




實際上,溫州“7·23”動車事故後,普通民眾從歷年來歷次事故中“被情緒穩定”的安靜中暴風驟雨般轉變為對鐵道部、對政府的強烈的、密集的質疑和批評。包括網絡在內的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一度不顧宣傳部門的禁令表現出集體“造反”的勇氣和後來軟性對抗的智慧——首先是對事故重大和“低級”難以容忍的憤怒,接著對鐵道部救援不力、急於掩埋車體的聲討,再接著是對一點也不獨立的獨立調查組的嘲諷和痛批。

有網友評論稱,“現在國務院成立了事故調查組,可是這個調查組的名單上,都是些什麼貨色?清一色的官員和技術官僚,個個都是共產黨員。這樣的調查組,能有什麼資格代表‘第三方’?強姦就強姦,沒必要非要戴個套套。看樣子,事故的調查,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事故調查。很快,根據鬥爭的結果,祭出某個利益集團的一個代表,又是天下太平,直到下一次事故的發生,再一次群體激憤……”

事故發生後不到一個星期,7月28日,上海鐵路局局長安路生在國務院“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上說,根據初步掌握的情況分析,事故是由於溫州南站信號設備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遭雷擊發生故障後,導致本應顯示為紅燈的區間信號機錯誤顯示為綠燈。他透露,存在設計缺陷的信號設備由北京一家研究設計院設計,2009年9月28日投入使用。

當天,研發了武廣高鐵、京滬高鐵上使用的通信信號系統的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通號院)“莫名其妙”的發出道歉信。信中說:“面對慘痛的事故結果,我們一定會根據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和鐵道部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和鐵道部的事故調查工作,敢於承擔責任,接受應得的處罰,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嚴肅的責任追究處理。”該信落款為7月27日。
敏感的網友馬上指出,鐵道部在玩丟車保帥這一招,想把責任和壓力轉嫁到一家公司身上,進而讓自己從公眾輿論的罵聲中脫身。

通號院成立於1953年,是通號集團下屬全資企業。
似乎對自己主動被要求背這麼大的黑鍋也心不甘情不願,僅僅過了幾個小時,通號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田振輝作為發言人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時,又否認通號院“為事故負責”。
先道歉後否認負責,本已經讓人大跌眼鏡了。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僅持續25分鐘的新聞發佈會,爆出諸多如“這個你既然看到了那我就承認了”,召開記者招待會是考慮到記者很辛苦“外面天氣太熱了”等或一問三不知、或驢唇不對馬嘴的經典無厘頭台詞。

其實何止通號院不願意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之前鐵道部方面說是由於雷擊導致停電而引發事故的說法,國家電網也馬上出來“闢謠”,稱經排查分析發現在事故發生前後,事故路段的火車站供電專線“均未受雷雨天氣影響,運行正常。”而全國雷電防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關像石直言“停電說”不可能,他說:“此次事故絕對是人禍!”一下子把皮球踢回給鐵道部。
這其中,《明鏡》月刊第19期發表的數万字長文當時就用專門的小節來分析官方認定事故責任方中的“貓膩”:

【這裡面大有玄機——如果是設備的問題,那完全可以把責任推給已經落馬的前鐵道部長劉志軍身上,因為設備采購和安裝測試等都是劉志軍任上完成的,那現任部長盛光祖可以逃過一劫,但如果是管理問題導致事故,(現任鐵道部長)盛光祖就難辭其咎了。既然劉志軍已經是被政府、被人民踩在腳下,被鐵道部的同仁們唾棄了,把這個責任推給他倒也是兩全其美的事,既能說明政府拿下他的英明決斷,也能保住盛光祖等鐵道部現有人馬的穩定,不至於在劉志軍案後,再一次“換帥”。】

文章當時預測稱,未來是否會按照這樣的思路進展下去,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幾個月後,12月28日,官方的調查報告確認,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事故原因是:通號集團所屬通號設計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研發中管理混亂,通號集團作為甬溫線通信信號集成總承包商履行職責不力,致使為甬溫線溫州南站提供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和重大安全隱患。鐵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設備招投標、技術審查、上道使用等方面違規操作、把關不嚴,致使其在溫州南站上道使用……上海鐵路局有關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在設備故障發生後,未認真正確地履行職責,故障處置工作不得力,未能起到可能避免事故發生或減輕事故損失的作用。

果不其然,主要問題是劉志軍在任時的設備引入問題,主要責任也自然丟給了通號院和劉志軍,而把管理問題大事化小到“上海鐵路局”等地方。责任人包括劉志軍和其親信、鐵道部前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兩人負主要責任)等铁路系统人员42人和通号集团系统13人。(《明鏡月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