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記者柯宇倩/一個強制火葬的時代,一位怕害死亡並堅持土葬的高齡祖母,編織出一段跨越30年的家族故事。美國華裔作家黃文廣的英文著作《紅小兵:家庭回憶錄》(The
Little Red Guard: A Family
Memoir,Riverhead出版)以幽默的筆調、流暢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描繪出家庭中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中國的變遷。
下一本書談文學啟發
目前已習慣用英語思考、以英語寫作的黃文廣,認為用英文寫故事比用中文還簡單。“英文適合用來寫具體的故事,而非用來描述華麗、張揚的事。”但用英語寫作、主要目標英文讀者市場,就必須在某些地方多作些一點解釋,好讓不了解中國背景的讀者更能享受故事。
黃文廣對《新史記》表示,如果《紅小兵:家庭回憶錄》準備出中文版,他將加入一些華人更能理解的部分,並刪掉一些段落,此外,他也將從頭改寫,如果純粹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並沒有太大意義。“中文版的目標會是記錄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經歷,不過中文版的推出還在商議中。”
曾獲2007年筆會翻譯基金獎的黃文廣,譯作可見於《巴黎評論》、《哈波斯》、《亞洲文學評論》等刊物
,黃文廣將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時,也不會一字一句翻譯,而是會進行改寫,他說,中英文的寫作思維非常不同,翻譯是再創作的過程,並非英語能力好就能當翻譯,譯者本身也必須是個很好的英文作家,才能正確、流暢地將作者的原意表達出。
黃文廣目前正在構思第二本書,他對《新史記》透露,下一本將講述自己如何受到文學的啟發,書中人物之一是一位比他大10多歲的女孩,喜歡寫作,喜歡外國文學。
在黃文廣的第二本書中,寄宿學會也會是一個重點。“現在寄宿學校在中國很普遍,我想講當年在寄宿學校的故事,通過故事讓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特點、年輕人成長過程。”與《紅小兵:家庭回憶錄》一樣,黃文廣不會從政治的角度寫下一本書,不同的是,第二本書會是自傳體小說,而非像第一本為百分之百真實的故事。
《紅小兵:家庭回憶錄》是個由風水觀念帶出的故事,黃文廣在書中花了許多篇幅描述祖母、父親、親戚與鄰人對風水的態度,他自己則是年紀越大越相信風水。“雖然有迷信成分在,但不必要去追究到底是真是假,所以我不會特別在意所謂的奇蹟是否發生。”
黃文廣對《新史記》說,他對風水的“相信”,是認為它對活著的人確實有存在的意義。“葬禮、婚禮都有各種各樣的儀式,特別是葬禮,要披麻帶孝、嚎喪、祭七七四十九天,對仍在世者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心裡慰藉,也是很必要的過程。”黃文廣說,當人們行各種儀式時,也寄託了哀思、安慰,放下內疚,覺得對於死者盡了些責任。“就好像祈禱,當人無助時,總希望找到一個依靠,讓人抱有希望、解除心裡負擔。”
黃文廣在書後提到了西安快速的城市化,這樣的轉變有正面,也有負面,過去3、4年回一次西安的他,如今每年都回去,最近一次是今年的3月,每回西安一趟,黃文廣就越對自己的根源感到驕傲和瞭解。
但西安的負面轉變仍在持續。黃文廣對《新史記》表示,西安給他的印象就是一個很古老的城市,遺憾的是,他每次回去都深深感受到西安在現代化、物質化過程中,主要是金錢、功利取向,許多中國文化遭遇被剷除的命運。“例如祖墳,它是相當神聖的,是一個與家族根源連結的東西,但現在中國人一心往錢看,把過去相當優秀的東西給拋去了。”
黃文廣表示,在海外的人拼命尋找自己的根,但國內的人卻破壞根源。“現在到法國去,可以找到1800年歷史的紅酒店,但到大陸去,找不到百年老店。不過追求發展和保留傳統之間的問題,是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黃文廣無奈地說。
身為一位海外華裔作家,黃文廣認為自己得以從外部世界去看中國的過去,且看得更清楚、更客觀,同時可擺脫一些太過激情的情緒,但挑戰是如何讓自己的故事打動這些處在不同體制和文化下的讀者,這也是黃文廣持續學習和努力的目標。
《紅小兵:家庭回憶錄》的最後描述了西安市的轉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