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鳳凰網:用100年前口號是思想懶惰

    記者盧葦/整理

     從甲午戰爭的時候開始,「抵制日貨」這個口號好像已經喊了100多年了,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口號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喊出這個口號意味著先人已經認識到了兩國的較量已經不限於兵刃相見的戰場了,而且擴展到了經濟領域。

     但是不知怎麼的這句話就一直流傳了下來,以致到了現在,只要中日之間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有人出來喊這句口號,也不想想哪有什麼口號能有100年的使用期限,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口號拿來用是思想懶惰的表現。

     在網上經常能看見「如果中國人一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就會怎麼樣」的月經貼。先不說裡面的數據荒唐無稽,根據中日貿易的互補現實,那裡面所描寫的日本慘象也正好同時是中國的慘象,至多也就是殺人一千自損一千,和自殺一模一樣。

     21世紀的現在,中日之間的經濟往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也不是我從你那裡買點東西,順便再賣掉點東西的水平了,中日兩國都是製造業大國,因此兩國之間的貿易就帶上了極強的製造業色彩,其實不止中日之間。中日韓3國之間都是這樣,在這3國之間流動的貨物再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消費品了。而是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以及加工用機械設備。

     現在中日韓3國所製造的產品中,純粹本國產的幾乎已經找不到了,更常見的是日本企業製造的零部件運到中國、韓國去進行組裝,同一個零件或部件在3國之間往返以完成不同的加工工序都是很常見的,只有熟悉製造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互補」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現在的「日貨」很難定義。比如說「本田」是不是日貨?可這輛本田要是廣本產的呢?廣本可是向中國政府納稅,僱傭中國工人的企業,憑什麼有人要「抵制日貨」,而其它中國人就得挨餓?

     那原裝「本田」總該是日貨了吧?也不一定,本田(還有其他所有的日本車企)的幾乎所有量產注塑模具全是在中國開的,超過一定比重的注塑件也全是在中國成型的,這就是現在這種全球化生產的結果。

     2011年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額度是3449億美元,中國從日本的進口為1614億美元。仔細想想這個數字是很有趣的,實際上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最終消費品在不斷減少,怎麼從日本的進口量還有那麼大呢?這是因為隨著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最後成品所占世界市場份額在不斷增加,從而對日本零部件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不要說這些零部件很難在別的國家找到替代品,即使能夠找到替代品也還有一個產能的問題,不是製造業的大國根本就無法滿足中國的需要。

     時代不同了,「抵制日貨」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抵制日貨」到底能不能當作一張牌來打是一個問題,至於以「抵制日貨」為名的打砸搶燒行為除了危害自己同胞的利益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摘自鳳凰網,作者俞天任,原題〈把100年前口號拿來用是思想懶惰〉)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