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徘徊十字路口的東北亞政治

    周志杰

     近來日韓先後利用領土爭議挑動東北亞安全的敏感神經。其動機固然是政客以消費外部爭議來轉移選民對內部執政不力的不滿。但若視為兩國試圖改變東北亞「現狀政治」的試探與布局,那麼對地緣政治格局及美中台關係的影響,便值得兩岸共同深思與因應。

     現狀浮動激化對立

     事實上,操作「現狀政治」是冷戰後美國處理東北亞權力互動的主要手段。由華府主導界定並尋求得以維繫的「現狀」,以避免台海局勢、朝核問題及領土爭議,成為引發軍事衝突的導火線,讓東北亞長期維持「敵對卻和平」的穩定局勢。首先,見識了扁政府的衝撞與馬政府的交心,維持台灣事實獨立的「不統不獨不武」,已是華府對台海現狀的標準定義。再者,華府原欲借助六方會談界定北韓已擁核的「現狀」,卻因該機制的多邊掣肘與無效率而漸為美朝雙邊談判的想法所取代。至於領土問題,無論是日韓或中日,均拒絕在事實管轄權歸屬於特定一方的現狀基礎上進行協商,加上美國不持明確立場,故各造無法形成界定現狀的氛圍。但在「不登島、不開發」的默契下,「默契式的現狀」倒也有效防止爭端的激化。

     但日韓的舉動與美國的處置,卻突顯「現狀政治」操作不當的危險性。原因在於,無法分享現狀界定權的國家會試圖創造「現狀浮動」的空間,將美國定義的「現狀」朝自己有利的方向移動,以提昇自身的話語權。

     日本採行具「現狀浮動」意涵的釣島國有化挑釁舉動,卻得到華府的背書,重申「尖閣群島」屬於美日安保範圍。儘管情勢升高後,美國防部長穿梭北京與東京調處,強調主權歸屬的中立立場,但先表態再安撫的操作不僅讓人洞悉華府圍堵中國的真正意圖,且今後中方勢必要求與華府共同定義釣島的「現狀」,並嚴格要求日方信守。美國的作為已戕害其自身作為現狀「界定者」的公信力。至於台灣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不僅顯示台灣跳脫向來自限於美中台三邊互動的格局,而展現衡盱區域的戰略視野,更是維繫區域和平現狀、對華府最「給力」的建設性主張。但美國的消極反應與他方的忽視,除突顯台灣確實「人微言輕」外,更坐實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布局未必顧及台灣的切身利益。

     釋放台灣迴旋空間

     然而,台灣仰賴華府在安全與國際地位上的支撐,無法擺脫「唯美是問」的地位。但兩岸的交往卻創造台灣「現狀浮動」的空間。華府能遏止台灣趨「獨」,卻無法制約趨「統」,只要符合台灣民眾意願。因此,即將使美的金溥聰與其消極作為台美交心的樣板,不如積極思考如何「適度控管」華府掌握兩岸交往的透明度與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北京應大膽思考放鬆對台灣向外軍購與國際組織參與上的圍堵與限制,為台灣創造緩解對美依賴的戰略迴旋空間。同理,大陸應調整從「民族大義」視角要求台北在東海與南海議題共同合作的論述。兩岸在兩區域的主權主張均是國際法上的「中國領土說」,已表明台北的心跡。檯面上對華府輸誠有現實的必要性,北京無需過分在意。反倒是兩岸應實事求是地將既有合作往東海與南海延伸與強化,如金廈海域實施的海上聯合搜救、油氣探勘與水陸環境調查,甚至反走私或人口販運的打擊犯罪機制。

     如此,儘管美日韓的作為揭露了東北亞「現狀政治」的脆弱性,卻提供兩岸關係「由經入政」的另類契機。更弔詭的是,台灣朝野需認清在地緣政治議題上能否與北京合作,不應貫性定位為統獨問題,而是拓展戰略縱深與考量切身利益的理性抉擇。(作者為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副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