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陳之嶽:美大使利比亞慘死啟示錄


美國攝製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觸怒回教徒,引發跨國反美暴動。暴亂導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和三名使館人員死亡。怒潮的動因是美國在中東問題上,長期袒護以色列和支持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


正在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他的共和黨對手羅姆尼皆同意在「九一一」事件十一週年當天,兩個人都不去紐約世貿原址參加紀念活動,電視亦停播競選廣告,大家都希望平安和平靜地不帶任何政治味道度過這個悲痛的日子。但在九月十一日那天,卻因一部美國攝製的嘲諷穆斯林、侮辱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而在中東和北非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血腥反美暴亂;並導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一名外交官和兩名安保人員共四人不幸喪生,而為美國和伊斯蘭國家的關係以及「阿拉伯之春」的前景平添不可逆料的變數。

反伊斯蘭影片《穆斯林的無知》(Innocence of Muslims)於今年七月在YouTube播出十四分鐘的節錄片時,並未引起注意,但在九月十一日前幾天開始配上阿拉伯語發音,並於YouTube上由埃及基督教「科普特教派」(Coptic)旅美人士主導兩次播出,立即吸引百萬人觀看,極度觸怒穆斯林而引發一場跨國大暴動。當抗議示威初起時,媒體並不清楚什麼人製作《穆斯林的無知》,《華爾街日報》首先猜測是一名住在南加州的五十二歲美籍以色列地產商山姆.貝塞(Sam Bacile)出資拍攝,貝塞曾說﹕「伊斯蘭是癌症。」大部分媒體亦根據這項報道而追蹤貝塞其人。後來證實山姆.貝塞是假名,真正出資拍攝《穆斯林的無知》的是美籍埃及裔科普特教派的納庫拉.貝斯利.納庫拉(Nakoula Basseley Nakoula)。五十五歲的納庫拉住在洛杉磯以南的瑟利托斯(Cerritos),以前開過加油站,前年曾因犯詐欺罪而被判刑,坐了一年牢,他曾用不同名字從事各種活動。瑟利托斯警方於九月十五日曾經傳訊他,以調查他是否違反了假釋規定。納庫拉以痛恨穆斯林出名,和他一起製作反穆斯林電影的還有一名越戰退伍軍人史蒂夫.克蘭因(Steve Klein),他的兒子在侵略伊拉克戰爭中受重傷,亦為反穆斯林的狂熱分子。在網絡上推廣《穆斯林的無知》的是另一埃及出生的科普特派基督徒莫利斯.沙德克(Morris Sadek)。當初拍攝《穆斯林的無知》影片時,片名稱《沙漠戰士》,並不叫《穆斯林的無知》,曾招考一批男女演員,他們聲稱並不知道影片是侮辱穆斯林。很少人看過整部影片,電影中形容穆罕默德是個「邪惡、好色、同性戀、虐待兒童的小丑」。

反美浪潮最早在埃及開羅開始,馬上遍及利比亞、蘇丹、也門、突尼斯、伊拉克、黎巴嫩、利亞、約旦、伊朗、土耳其、巴勒斯坦、英國、法國、德國、澳洲、印尼、巴基斯坦、科威特、巴林、卡塔爾、摩洛哥、以色列等國和地區,形成多年未見的遍地反美怒潮。反美情緒最熾熱的是利比亞、埃及、突尼斯、巴基斯坦、也門和蘇丹等國,這些地區都傳出死傷以及美國大使館、領事館和美國學校被破壞的消息。

大使無中彈但窒息死

今年五月始正式出任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的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J. Christopher Stevens)、使館情報管理員史密斯(Sean Smith)以及從海軍海豹突擊隊轉任使館保鑣的伍茲(Tyrone Woods)和杜爾迪(Glen Doherty),皆在九月十一日深夜至九月十二日凌晨之際於利比亞東北部港口班加西(Benghazi)美國領事館建築群裏慘遭殺害。暴民使用火箭砲、槍榴彈、高射砲等武器攻擊領事館。史蒂文斯並未中彈,他是窒息而死,其他三人皆遭槍傷。他們的遺體已在九月十四日由美國空軍運輸機運回華府,奧巴馬和國務卿希拉里皆至機場迎靈,並發表談話譴責暴力、稱讚四名死者為國犧牲的高貴品質。利比亞政府已經逮捕了當天參與攻擊的人士。目前仍然未確定暴徒的真正身份,利比亞臨時總統梅加里夫(Mohammed Yousef Magarief)多次表示,數月前,「有某些外國人」進入利比亞準備滋事,他懷疑這批人與殺害美國大使有關。但美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蘇珊.萊斯(Susan Rice)則認為,攻擊班加西美領館事件「並不是預謀的,亦非事先計劃好的」。包括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在內的一些右翼人士則強調,是基地組織(蓋達)或其他穆斯林恐怖分子所為,以報復美國殺死拉登。

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說法是,一些極端分子利用班加西反美示威的機會,加入反美示威並使用重武器攻擊美領館,這批極端分子很可能是由五十人至二百人組成的最暴烈的安沙爾.夏利爾(Ansar al-Sharia,意為伊斯蘭法律支持者)集團,這個集團在九月十一日那天帶頭攻擊美領館。利比亞革命與其他中東和北非推翻獨裁者的「阿拉伯之春」最大的不同,一是利比亞民間充斥大量各式軍火,幾乎每個人都有槍,先進武器亦到處都有;二是利比亞部落林立、教派對立,中央政府軟弱無力;三是卡扎菲(卡達菲、格達費)獨裁統治數十年,完全沒有建立一個能夠發揮功能的文治政府與制度。

利比亞總統梅加里夫在美國大使等人遇害後二十四小時即致電奧巴馬表示哀悼,並表示將戮力緝兇,而使華府在悲憤中感到些許安慰。最令奧巴馬和希拉里不滿的是,開羅發生反美暴亂並破壞美使館時,穆斯林兄弟會出身的埃及新總統穆爾西(Mohamed Morsi)立即發表聲明譴責反穆斯林影片,但未譴責攻打美使館的暴力行為。唯有在奧巴馬打電話給穆爾西要求他保護美國外交人員的安全,並警告他如未盡保護責任,美埃關係將受到損害之後,埃及官方始採取行動保護美使館。

巨款援埃及被恩將仇報

奧巴馬表示,美國並不認為埃及是盟友,但亦非敵人。諷刺的是,美國每年援助埃及二十億美元(僅次於以色列),而美國政府最近才宣布免除埃及欠美國的十億美元債務。更令奧巴馬難堪的是,當埃及人民開始在開羅解放廣場集結要求獨裁者穆巴拉克下台時,奧巴馬曾多次表示支持埃及人民爭取自由的行動,並呼籲穆巴拉克順應民意,交出政權。但在此次反美行動中,埃及人民卻表現得頗為激烈,重創美使館。穆爾西雖是留美學生,但他並不「尊敬」美國,他就任總統後選擇中國作為他首次出國訪問的國家,而非每年送埃及二十億美元的美國。

過去數月,美國總統大選的主題一直圍繞經濟打轉,但在這次爆炸性反美浪潮後,外交問題已變成選戰焦點。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在反美示威後竟率先指責奧巴馬而不是譴責反美暴力,把緊急外交議題政治化,遭到許多政界人士(包括共和黨)和媒體的責難。

在利比亞班加西遇害的美國大使史蒂文斯今年五十二歲,生於加州,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加州大學法學士,曾參加和平工作團,能說流利阿拉伯語和法語,是個有活力、有能力而又具親和力的卓越外交人才,持節中東數國十餘年,對中東人情風土和國情民俗極為嫻熟。他熱烈支持「阿拉伯之春」,兩次出任駐利比亞副大使,和反卡扎菲人士合作無間,去年利比亞革命時出任美國與反卡扎菲人士的聯絡代表。利比亞人民很喜歡他,他也認為利比亞人民不會傷害他。外交人士說,他的「過度自信」使他付出代價,亦使美國失去一名優秀的阿拉伯問題專家。

這次全球穆斯林反美的導火線是那部褻瀆穆罕默德、侮辱穆斯林的電影,但反美怒火會成為燎原之勢的動因則是數十年來美國在國際外交和中東問題上盛氣凌人的姿態,以及一直袒護以色列的一面倒立場。再加上過去數十年美國始終支持阿拉伯國家與民為敵的獨裁者,而使阿拉伯人民在內心裏對美積恨甚深。

穆斯林激烈反美的原因絕不是如一些中國旅美學者和兩岸部分媒體所說的「美國推動民主」的結果,恰恰相反,而是美國過去數十年一直沒有向阿拉伯世界推動民主,只是一味維護有利於美國的獨裁者的權力,而忽視推動真正的民主觀念與價值。更糟的是,前總統小布殊竟使用武力向中東強行引介民主,而非由當地人民自己尋覓一條政治生路。以民主、公平、法治和人權為基礎的制度與結構,才能使社會和國家逐步走向穩定發展之路,包括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內的「政治開發中國家」都應吸收民主的養分,絕不能以「國情不同」作為拒絕民主的藉口。

誤用自由的慘痛實例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及新聞自由,使美國人民能擁有「暢所欲言」的權利,而使社會與文化更趨健全。但亦出現了利用表達自由的護符而任意妄為的敗類,蓄意侮辱和踐踏別人的信仰、種族、歷史與文化,為人類社會帶來無窮的苦難與禍害。《穆斯林的無知》就是一個慘痛的實例。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