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兩岸協商安排上的大敗筆

看到這樣並列的重點新聞,真讓人有錯亂錯愕之感。一邊是桃園航空城建設案刺激出台灣營建業的樂觀展望,明顯反映在股價的上漲;而人民幣存提與通匯業務確定在今年十一月開辦,則寫下兩岸經貿互動上的新里程碑。但另一邊,卻是國安、外交高層人事全面改組,林中森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王郁琦接任陸委會主任委員。

對於林中森和王郁琦的行政能力,我們並無任何偏見;但海陸兩會不是一般的官僚機構,無論從歷史淵源或現實作用看,兩會都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若是不考慮象徵意義,當年馬英九總統就無需力排眾議,挑選帶有台聯背景的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若不考慮象徵意義,過去海協會董事長不需安排辜振甫、江丙坤這樣層級的人物擔當。

林中森和王郁琦分掌海陸兩會,其視野、背景及影響力都可能造成兩會層級的實質降等。這兩人在台灣的知名度不算高,在官僚生涯上也未見甚麼具體的貢獻,由他們代表台灣,能談什麼層級的兩岸協商議題?

關鍵問題在:為何馬總統此時要讓海陸兩會實質降等?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一種是:馬總統認為過去幾年兩岸關係的演進已經「過熱」,尤其擔心台灣內部批評他「親中」的聲浪,所以刻意「降溫」。另一種解釋則是:這幾年已打下兩岸互動的穩固基礎,兩個政府間有多元順暢的溝通管道,不必再那麼依賴海陸兩會扮演協商角色;兩會「完成階段性任務」,所以可以降等了。

兩種解釋都有可能,兩種解釋也都會有人相信、有人支持。然而,兩種解釋對於未來台灣的整體走向,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涵。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讓台灣社會再添加對於前途的不確定爭議呢?兩岸關係的和平進展得來不易,為什麼要在人事改組時平添這樣的不穩定因素,埋下對內與對外、實質與心理的潛藏破壞力量呢?

除非馬總統願意公開把他的用心說明清楚,要不然,這樣的兩岸協商人事調整,怎麼看都是難以令人釋懷的敗筆啊!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