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林彪說:用生產大小來評議“文革”成敗是大錯特錯

《林彪日記》編著者李德、舒雲




《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今年9月13日,是震動中外的“九一三”事件40周年。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來,對事件的主角林彪和這個事件的爭論就沒有止息。
林 彪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特殊的歷史人物。生前被尊為中國第二號神,死後卻被貶為中國第一號鬼,辭世40年,仍“謎”霧重重。本文作者20年餘年致力搜集林 彪史料,逐年逐月逐日,詳記林彪的一生,從他讀孔子開始,到考入黃埔軍校,身經百戰,最後成為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元帥,林彪的一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革命 的全過程。


1966年12月3日 林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講話:

文化大革命達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應當達到鞏固政權,鞏固所有制,必須思想革命化,這是就國內來說;對國外來說,在馬列主義的陣營中要樹立抵抗修正主義的典範。完全從生產上看文化大革命是片面的,我們用別的方法也可以提高生產。我們搞文化大革命在一定時間內也可能降低生產,如果用生產大小來評議文化大革命的成敗是大錯特錯的,生產受點損失,其他方面得點收穫,在政治上得到收穫也是重大的收穫。但是我們要注意生產。文化大革命本來促生產,但在一定時間內某些部分可能挫傷生產。認為失敗是不對的。文化大革命搞起來,不僅將來可以促生產,一定時間內搞得好,還可以立竿見影。這次文化大革命是個大批判運動,對全國、全黨是個大批判、大審查、大教育。文化大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幹部大批判、是批判幹部的運動。……幹部和群眾的對立是幹部捨不得面子,不肯讓群眾批判,群眾不服氣,就對立。所以我說是批判幹部的運動。我們是當權派,總是有錯的,錯誤重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輕的也有資產階級思想萌芽,也要批判。……文化大革命是不能停火的戰役,思想革命不能停火,要經常打,長期地打下去。

會議暴露了一些思想問題,比原來是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要堅決貫徹陳伯達同志的十條。主要是大破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問題不少,問題也有,基本上執行了毛主席路線,和文教系統不同,第二種觀點工人階級是好的,同知識分子不一樣。不打破這兩種觀點就不能在工交戰線上開展文化大革命,就沒有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就是應付,就是被迫革命,不是歡迎革命。要打破框框,工交系統也有東西可革,有劉鄧的影響,這些都是代表舊的東西,代表剝削階級的東西。應該以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之勢,徹頭徹尾地打破舊的東西,樹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用十六條、十條破舊立新,出現新面貌、新的精神,社會出現新的躍進、更大的躍進、持久的躍進。文化大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新的精神,社會出現新的躍進、更大的躍進、持久的躍進。文化大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環節,過去取得了兩個革命的勝利,即取得了政權和改變所有制的勝利,不把文化大革命這場思想仗打勝,政權不能鞏固,生產關係不能鞏固,生產力不能發展,群眾的積極性不能調動。

抓革命促生產怎麼擺法?要以革命推動生產。你們憂慮抓革命會誤生產,照十六條規定不會誤生產。既然生產八小時,又是政治掛帥的,怎麼能夠誤生產呢?兩個問題的性質不同,要用兩個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當然講重要性是革命第一,在時間上還是生產第一。強調革命不等於把時間占得很長,有時占一點也是不可避免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個別的時候搞六小時生產或占一兩天生產時間,可能還需要,但是整個的要堅持八小時,文化大革命時間不能占生產時間更多,要兩個兼顧,這兩個問題要用不同方法來解決。與這個問題相聯繫的,在這次文化大革命中,在生產崗位的人也不要把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單純落到生產上,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應當達到鞏固政權,鞏固所有制,必須思想革命化,這是就國內來說;對國外來說,在馬列主義的陣營中要樹立抵抗修正主義的典範。完全從生產上看文化大革命是片面的,我們用別的方法也可以提高生產。我們搞文化大革命在一定時期內也可能降低生產,如果用生產大小來評議文化大革命成敗是大錯特錯的。生產受一點損失,其他方面得點收穫。在政治上得到收穫,也是重大的收穫。但是我們要注意生產,文化大革命本來促生產,但在一定時間內某些部分可能挫傷生產。認為失敗是不對的。文化革命搞起來,不僅將來可促進生產,一定時間內搞得好,還可以立竿見影,但搞得不好,可能生產下降。在北京就有兩個材料,一是機床一廠,文化革命搞得不好,生產日日下降,二機床廠文化革命搞得好生產就上升。同樣在北京,同樣是機床廠,搞得好就上升,搞得不好就下降。照十六條、十條辦事,用新的思想就能搞好,不僅將來大躍進,而且當前也可以上升。(《林彪日記》,明鏡出版社)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