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復旦指責北大清華挖墻脚,其實衰落緣於內鬥


  《明鏡月刊》秦旦旦


  因連發數十條揭露名校“招生內幕”的重磅微博,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組長、該校歷史系教授馮瑋成了網絡紅人。他在微博上公開指責抱怨北大、清華、交大和各地官員,尤其是北大招辦公開對考生說“復旦已經衰落了,不值得一讀”,一時成為熱議話題。或許一時間讓復旦成爲全國焦點並不出乎馮教授的意外,但還在上層醞釀中的復旦高層人事地震在“招生內幕”系列新聞的烘托下,將會成爲焦點新聞,享受“超規格”的關註度,這或許會大大出乎馮教授乃至更多人的預料。




   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組長、該校歷史系教授馮瑋

  復旦屢被“挖墻腳”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的陸續公佈,大陸高考招生進入“搶生源”的最緊張和白熱化狀態。其間陸續爆出欺騙考生修改志願,招生組老師為成功錄取而“動員”考生多達8次,名牌高校之間為了搶奪優質生源,不惜用各種手段互相傾軋等新聞。

  鑒於優質生源屢被“挖墻角”,復旦大學招辦網站發佈聲明稱,在2011年高等教育自主選拔錄取的招生過程中有人冒充復旦老師致電考生,稱復旦取消了之前與其簽訂的預錄取協議,並“慫恿”考生修改志願。

  復旦招生負責人告訴記者,此事最早是在山西發現的。當時有一名報考復旦的考生,連續接到數個自稱復旦招生老師的電話,打聽該生的估分成績,還建議考生修改報考志願。復旦隨後又連續接到廣東、雲南、湖北等地考生的來電,詢問是否取消了之前簽署的加分等預錄取協議。“為了防止更多的考生被騙,我們不得不發佈聲明。”復旦大學招辦副主任徐宏波說。

  復旦在聲明中表示:在今年的高招期間,復旦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與各省區市考生、家長面談協商、咨詢,最後確定預錄取協議,並嚴格依法落實協議規定。冒充復旦老師致電考生稱與復旦簽訂協議取消的行為無異於詐騙,損害了廣大考生利益。對於相關涉案人員,復旦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對於受害者,即被欺騙的考生,復旦會支持並協同各省區市招生考試院努力彌補損失。

  據廣州日報報道,來自云南的王冕(化名)就是接到電話的考生之一。據他介紹,高考前他即被復旦大學審核確定為“優秀畢業生”,享受優惠加分政策。根據協議,如果王冕的第一志願報考復旦,其高考成績同時達到復旦在當地的調檔線,就能獲得10分的加分參與專業錄取。然而讓王冕狐疑的是,正當高考成績公佈後開始填報志願時,他卻接到了兩個可疑的電話。

  王冕說,第一個電話由一個自稱是復旦大學工作人員的人打來的。他通知王冕,之前復旦與其簽署的加分協議已取消,不再享受加分優惠。不久,王冕又接到了另一個電話,一個依舊自稱是“復旦老師”的人建議他可以填報上海的某所理工類院校。並告訴他,如果填報該校,他照樣能享受到與復旦一樣的加分政策。

  雲南省高考志願填報截止日期是6月30日18時。王冕表示,雖然當時自己確實有點犯疑,但因為時間緊迫,最終還是修改了志願。而他填報的正是第二個電話中承諾加分的“上海某理工類院校”。

  復旦的聲明一出,引發了網上關於高校自主招生選拔錄取中生源爭奪的“口水戰”,甚至有人直接將此事的矛頭對準了上海交通大學,認為是其在背後“挖”復旦的“牆腳”。對此,上海交大招辦也在官方微博上發表了聲明,稱“本校招生老師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

  上海交大招辦的負責人說,交大對一切捏造事實、詆毀本校的行為,將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拯救‘北清神話’受害者”

  7月1日,馮瑋再次連發7條微博,呼吁“拯救‘北清神話’受害者”。

  在其個人微博上,馮瑋發佈一“典型案例”:“今天清晨,高考理科成績在湖北宜昌市名列前茅的夷陵中學某考生,因實在經受不住各方壓力,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改變志願。他父親今天上午和我長時間通話,表達了萬般歉意和萬般無奈。他說:‘女兒每次接到電話都流淚,我每次接到電話心裡都流血!’”

  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時,馮瑋介紹說,該考生此前已和復旦簽“預錄取協議”,但由於其成績明顯能進入“北清”(北大和清華),考生家裡就從未“消停”,“其父近些天從未能夠晚上12點以前睡覺。在和我校簽‘預錄取協議’後,該生父親還特意給我發來短信,讓我‘暫時保密’。但是,由於該考生遲遲沒選那些學校,與其有關的各路人馬全線出動,讓該家長和考生都很崩潰。”

  考生家長表示,此前的確和復旦簽過“預錄取協議”,但已決定改填別的學校,“孩子的理科好,分數夠上這所學校,正在選擇專業。”對於是否曾被某所名校“圍追堵截”,他則三緘其口。

  事實上,上述考生並非馮瑋所提及的唯一被“綁架”考生。此前,他還在微博上披露,2010年,湖北一考生本想報復旦,可在前來簽約的路上,接到副縣長5個電話,考生最後“選”了清華。

  對於這些競爭現象,不少專家評價,種種現象反映出,高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高校間競爭錄取狀元數多少、高校間比拼在某一地區錄取分數線高低、招生組老師帶著完成招錄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務等指標化陷阱。可見,不少高校在招生錄取工作中,眼光局限在能招收到多少高分生源上,沒有立足長遠,將招生當作一項長期的事業來做。“搶生源反映出當前的數據政績觀念,也表明在並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上,中國的高校並沒有真正做好競爭的準備,”有評論稱。(《明鏡月刊》第18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