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唯有民主才能提升素质


  举世瞩目的乌坎在3月3日迎来了村委会的重新选举。这是持续半年以来乌坎村民抗争的一个重要成果,这次选举的成败备受政府、媒体、学者和众多公益人士的关注。
  村民自治的改革虽然已在中国农村实行多年,但像乌坎这样,村民抗争能够得到政府吸纳,经由严格民主程序最终实现一人一票的村民自治选举还是头一遭。

  村民是否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似乎不能带来眼前利益的所谓民主?投票会不会因为各种政治或宗族势力的介入而引发激烈冲突?村民又会不因为选 不出他们想要的领导人而杯葛(boycott)选举成果?这些问题都在选举前困扰着关注它的人们。而笔者在实地考察中,也感受到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参与选 举的村民们。
  此前网络上热论的“民主与素质”的争论更给这次选举赋予了重要的方向标含义。如果选举失败,那么“素质不够”论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选举成功,那么“素质足够”论则可以乌坎为参考,要求更多地方完善这种一人一票的基层自治选举制度,甚至要求政治体制的改革。
  经过两天四十八小时的选举与补选,乌坎村的村委会选举终于成功完成。在村民的欢呼中,林祖銮不负众望,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那些参与抗争的领导人物也被选为村委会委员,充分证明这是一次公平公正的选举。即使有些村民对于村委会是否有能力治理村庄还心存怀疑,但是村民都不约而同地喊出“我们赢了!”
  这似乎印证了“素质足够”的理论,甚至也有人提出乌坎模式。但如果近距离观察,在基层社会,民主与素质之间却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提出乌坎模式或许还为时过早,而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是这次选举成功的一些更真实的原因。

  官民共同治理

  在笔者看来,选举成功首先是官民共治的一个双赢结果。
  广东省政府在社会建设的大方向下,将乌坎因为土地纠纷而发生的村民抗争去政治化,吸纳进现有村民自治的体制,使得一场极有可能发生流血冲突的社 会危机转化为广东“由民做主”的社会建设的典范。这不得不说,广东省领导的魄力确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也给他们带来了政绩的亮点。
  而另一方面,乌坎村民选出了他们信赖的村委会,民主选举使得这些领导人具有了正当性,村庄找到了新的希望,也同样是赢家。
  在选举中,笔者看到,从筹备到计票,除了当地村民的参与和主持,也可见到许多政府人员介入协调。除了帮助维持秩序,参与监督投票统票外,政府也积极与选举委员会沟通协调。
  在一个地方世系复杂、暴力冲突常见的社区,这种政府的权威对于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但是就整体而言,笔者也看到,选举的整体筹备、策划 执行、细节设计等环节的主导者仍是村民本身,并以法律为准绳,借助选举专家,大胆发挥创意,如秘密写票箱的发明就颇具象征意义。
  可以说,在这次选举过程中,政府虽然常常发表意见,但非常尊重民意,大部分主动权也还是掌握在村民手里。
  由民做主,依法选举,官民协商,政府权威提供保障,这种共治思路保障了选举顺利进行,也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在曾经剑拔弩张的对立之后出乎意料地 形成了相对良性的互动。这不能不说是基层治理的一大进步。在选举前后,乌坎普通村民生活是祥和,平静的,到处有孩子们快乐地奔跑和欢笑。这不能不让人欣 慰。

  村民积极参与

  选举顺利进行的更重要原因,是当地村民对民主选举的积极参与。
  在第一次村委会选举中,投票率超过八成,而第二次补选投票率也达到了73.96%。由此可见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不亚于任何华人地区。
  笔者在现场看到,很多村民专程从深圳、中山和广州赶回投票。事实上,从筹备、宣传到执行,村民们都为选举注入了极大热情和精力,尤其是选举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年轻的志愿者们。他们曾经是乌坎事件的积极行动者,而现在成了选举的核心骨干。
  村民们参与选举,无论是作为参选人选举演讲,或是正式选举当天到场投票,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从容。他们希望自己投下的神圣一票,可以选出那些真正能够有所担当的领导者,帮助他们拿回土地。
  这种对民主的信心和价值观是民主选举成败最为重要的。
  从这次选举的前前后后看,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会加剧村庄对立,挑起村民反对党和政府,反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化解社会愤怒,缓和社会矛盾,表达村民意志。

  媒体开放介入

  更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海外媒体的自由介入,以及村民由此产生的对于乌坎的认同感以及国家荣誉感,也是选举顺利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笔者的访谈中,这种国家荣誉感被村民屡屡提起。村民面对那么多知名媒体的长枪大炮,意识到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代表着乌坎村,代表着中 国。不管之前他们是否预料到这一点,至少在选举前他们已经意识到,乌坎选举已经成为中国式基层民主的一块试金石,验证中国农民能否在现有政治环境下实行民 主。
  因此,很多村民虽然对于谁应该当选,选举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仍然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甚至有些观点还针锋相对。但是在媒体面前,他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目的就是一定不能让别人看笑话,把选举进行到底。
  这种朴素的团结感使得村民可以放下争端,众志成城,团结感成为这次选举的一个重要润滑剂。
  媒体的到来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团结感,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选举的质量和高度。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广泛采访,使得外界能够及时得知乌坎的选举进程,这对于此次投票选举起了重要的监督作用。
  乌坎村民在与媒体的交流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表达,如何沟通,如何思考和回答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和解决。年轻的村民甚至已经娴熟地使用微博、视频等各种新媒体工具。
  正是在和媒体互动的过程中,笔者看到村民公民意识的成长。开放的媒体环境无疑为这次选举的顺利进行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综上所述,官民共治、普通村民的积极参与、媒体介入以及由此塑造出的村民团结感和责任感,使得这次民主选举得以顺利进行。
  仍有暗流涌动
  但是这并非故事的全部,在一个似乎大团圆的结局中,笔者依然能看到乌坎村仍和很多农村一样,其实下面暗流涌动。
  宗姓势力庞杂,民间宗教盛行,土地矛盾严重,村民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依旧缺乏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这些都影响着民主选举的质量。
  在选举进程中,依旧会看到一些村干部在秘密写票箱旁窥探,一些村民把选票随意带回家,还有村民会因私下买票而公开争吵。
  这些事情不能不让人对未来担忧,村庄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他们与地方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旧纠结着未来的村庄民主治理进程。这些潜伏的问题一旦爆发,也时时会让“素质不够论”随时反弹。

  民主提升素质

  其实,基层民主和村民的素质并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乌坎选举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民主的政治生态可以塑造和提升普通人的公民素质。
  虽然乌坎有那么多在中国其他农村也能看到的问题,但即使如此,民主选举还是发生了。
  而且通过这次洗礼,可以看到许多村民的公民素质在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年轻人,那种成长注定是刻骨铭心的。
  这不能不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的素质是否适合民主,而是如何在有序推进基层民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普通人的公民素质。
  乌坎的选举成功标志着乌坎实验又迈出了一步。虽然我们知道,乌坎的未来依旧是复杂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走到现在的乌坎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虽然每个观察者和许多村民一样,都清醒地知道,一次民主的选举并不能必然带来土地纠纷的解决,甚至会因为土地纠纷得不到解决,人们可能会质疑这种民主选举的意义。
  但既然已经开始,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民主继续进行下去,而且还要做得更好。
  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如何围绕土地问题,能够以协商民主的方式让村民与市场、政府达成共识;如何围绕社区共同体的建设,在村庄中建立各种志愿性的 社会组织,提升村庄中占据主体的青少年和妇女的公民能力;如何能够让村民和整个社会的转型联系起来,实现乌坎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乌坎人进一步思考 和讨论。
  乌坎的选举,仅仅只是这一系列民主化进程的开始。
  这一切都注定是艰难的,反复的,漫长的。但是,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乌坎毕竟已经启程了。在这个时候,乌坎人需要的或许不是人们对乌坎模式的期 待,而更需要的是大家的关注、陪伴和共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乌坎已经不仅仅是乌坎人的乌坎,它已是广东的乌坎,中国的乌坎。需要所有的中国人继续前行!

  (作者为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作者:朱健刚,来源:财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