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实话实说的美国民主模式


  【作者注:每一个社会里,都存在着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争夺,在这种情况之下,民主往往是一种被乌托邦化的概念。而美国民主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历史上第一次,使弱势者不再那么的“弱势”。除此之外,迄今还没有任何其他政治模式,曾经给予弱势者与强势者平等博弈的机会。】

  1.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超级强权的美国及其政治模式,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至深,无论中国的外交内政,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得不与与美国联系起来。甚至今天社会上甚为激烈的所谓左右派之争,也往往都是以对美国的态度来划分界限的。

  在有些人看来,美国是天使的化身,代表了正义与进步。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美国则是魔鬼的代言人,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充满了邪恶,在世界各地作恶多端。而对更多的人而言,面对媒体上各种不完整的信息和各种结论先入为主、极具诱导性的言论,头脑中只能是越来越多的困惑与不解:美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从英雄到魔鬼的多重角色变换?

  2.

  在这里先来看一些具体的实例吧。

  就在不久前,美国政府向11名非法移民赔偿了35万美元,作为执法人员在逮捕这些人时没有履行必要法律程序的赔偿,成为历史上同类事件中最大的一笔赔偿。

  伊利诺伊州一名穆斯林教师要求请假前往麦加朝圣,在遭到校方拒绝后辞职并打起了官司。最后该教师胜诉,而且校方还被要求赔偿7.5万美元的损失。

  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教育当局曾经试图了解,在学校里大致能有多少来自非法移民家庭的学生,结果立即收到了联邦司法部的信函,警告其停止调查,否则可能会以侵犯人权被告上联邦法庭。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个州因为对非法移民立法,而被司法部告上法庭。原因之一,同样是人权。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去年曾经试图收购一家中型的通讯公司,结果被司法部出面搅局,因为司法部认为收购会导致市场垄断,不利于消费者进行选择。

  十多年前一些破产的黑人农民发起集体诉讼,控告美国农业部在贷款中种族歧视。结果在90年代末,农业部被判赔偿10亿美元,另外一些黑人农民再接再厉,官司又打了10年,美国政府在前年又给赔了10亿才了事。

  看完了这些故事,这个时候肯定不少人会顺理成章地觉得,美国简直就是完美无瑕,无愧于最佳的民主模式了。但是请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例子。

  3.

  在2007年,曾有一名70岁的老年公寓护工把她的雇主告上了法庭。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名黑人护工在一场车祸中受伤致残,失去了工作能力,可能由于对赔偿不满意,于是聘请了律师打官司。后来她的律师在审核其个人财务状况时惊奇地发现,这位老太太有时每周工作长达70小时,竟然一直没有加班工资。

  一般情况下,加班肯定是有报酬的,尤其在美国这种强调劳工权益的国家。但根据多年前的一条法律,护理行业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当时这类工作多是亲友负责的。近年来由于社会老龄化加剧,护理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但这条法律一直没有变化,导致大量的从业人员得不到加班工资。

  于是他们决定打一场官司,试图改变这条法律,来争取合法的劳工权益。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劳工权利组织的关注,并在财政上资助了老太太的法律诉讼。后来这个案子一直打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吸引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即被很多人甚至视为正义化身的那九个人,无异议全体一致9:0通过决议,驳回了老太太的合理要求。道理很简单,大法官们的观点与当时布什政府和纽约市政府完全一致:如果同意了这样要求,护理行业的成本和政府的福利开支将会大大增加,以致会无法负担。一名大法官直接对老太太讲明,“如果你赢了,无数的人会从此付不起护理费用,那会是政府也无法对付的局面”。

  这一判决结果震惊了美国社会,激起了广泛的批评,社会大众第一次才注意到,这一弱势群体由于收入太低,很多的护理从业人员都是要依靠政府救济才能维持生活的。这位可怜的老太太在两年后因肾衰竭、心脏病去世。《纽约时报》感慨说,这样一个一辈子照顾别人的人,在自己年老体衰的时候,却穷困潦倒,得不到别人的帮助。

  看到这里,大概很多对美国民主持怀疑、敌视态度的人就要忍不住叫起来,“看吧,这就是所谓民主自由的美国。”而那些主张学习美国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无话可说了。的确,这一事件实在没有什么好争论的,显而易见,就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光天化日下被公然牺牲了。这个时候,如果把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事例都放在一起,很多人肯定会迷惑不解,一会儿是几个破产黑人农民扳倒了势力强大的国家农业部,一会儿又是一位护工老太太连一点加班工资都不能被保证,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民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

  要理解美国的民主模式,其实一点也不难。首先需要从我们自身的价值判断说起。

  说起民主,很常见的解释,就是一旦实现民主化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解,把民主当作是一味仙丹妙药,包治百病。而这种乌托邦心态其实是贯穿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在历史上,各种“均贫富”的口号从不鲜见,一直到今天,“共富”的思维仍然被作为主旋律在大加宣扬。在这种文化心态之下,对于“民主”的上述理解,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了。每一个人都在期盼一个天堂。

  然而现代经济学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天堂是不存在的。

  经济学里有最基本的两条原则,1,资源是稀缺的,2.人性是自利的。从这两条原则出发,不难想象,既然资源的稀缺是永恒的,而人又是自利的,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必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据此,一切理想化的所谓“均贫富”“共富”的口号都是站不住脚的。

  进一步而言,任何人随意就可以顺势推出这样的结论:民主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一种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满足自己所有意愿的状态。这种最优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的,因而在承认人与人利益竞争关系的前提下,重新理解民主的含义,就成为了必然。简单地对民主给予所谓“真”与“假”,或者“好”与“坏”的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乌托邦心态的评判。

  5.

  美国的社会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来认识它的民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政治体制。简而言之,美国民主既不是有些人抨击的“虚伪”,也不是有些人向往的天堂。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之下,美式民主在事实上是一种政治博弈的框架,是一个利益争取的过程。在现阶段,它的民主,就是参与政治斗争的权力,其结果可能很美丽,也可能很丑陋。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何谓“政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与“治”两个字实际上是一种从上至下的社会治理方式。这一点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着清晰的表现,此处无需赘述。所谓“讲政治”,毋庸讳言,就是维护特定团体的最高统治地位。而在现代西方的话语中,“政治”二字的含义则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水平方向上,争夺权与利的表述与行动。在本文中,“政治”基本上是后一种意思。

  美国民主政治的出发点,是不讳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关系,来作为调整社会总体关系的基础。基于此,民主制度作为利益博弈的框架形式而出现。在这个框架之下,人与人可以进行利益的争夺。那么既然是博弈,请注意,就不会是“均贫富”或者“共富”,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换言之,民主并不保证谁一定胜利,所以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同样是弱势群体,那些黑人农民获得了胜利,而护工老太太则输了官司。

  这种民主体制的价值,首先在于每一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机会。虽然它并不保证谁输谁赢,必然存在着对手间力量的不对等,也不宜被用作道德评判,但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需要注意到,是参与利益博弈者的人身是安全的。这种体制下,不会有人因为利益诉求而被对手灭口。比如有人要起诉总统,那么一般而言,美国的律师会饶有兴趣地听取他的陈述,然后决定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纯粹的法律问题。但是在非民主体制下,律师会立刻让这个人走路,因为律师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美国破产农民起诉农业部,小时工资不到10美元的护工可以在国家最高法院打官司。

  其次而言,这种博弈的体制不会有永恒的输家或者赢家,强者未必一定赢,弱者未必一定输,结果也将是动态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护工老太太的案子,虽然她当时输了,而且人也已经去世了,但现在美国民间、政府、和国会中,都有很多人正在推动修改相关的法律。她自己从来也没有想到,由于她的抗争,自己身后已经成为美国劳工权益运动的一部分。再举一个例子,仅仅几十年前,种族隔离制度在美国还是完全合法的,而在今天少数民族可以开白人的肤色玩笑,白人在这种话题上却往往要极度小心。这就是民主博弈体制带来的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总体趋势是向善的。

  6.

  要进一步了解为什么美式的民主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优化的政治结构,就不得不与其他的常见框架模式进行一番比较。如果我们把美式民主体制定义为一种“博弈性体制”,那么世界上另一种常见的利益分配实践,就可以被称作是“代表性体制”。后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拒绝承认个人利益在社会关系调整中的重要性,往往以所谓“集体”“国家”的名义,由少数人来“代表”并主导多数人的利益,压制个人利益诉求,并垄断利益分配与进行利益诉求的权力。

  在古代,统治阶层通过“奉天承运”这样的话语,来实现少数人对多数人利益的代表,以“上天”和神的名义,来合法化自身的代表性和垄断利益的正当性。在近现代,这种“代表性体制”的起源之一,就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列宁的“先锋队”实践。“阶级斗争”理论所倡导的,是通过斗争,建立起某一个阶级专政的权利体系,自上而下,来保护这个阶级的利益。而“先锋队”的作用更是明确,即由少数先进分子领导并代表落后的大众。

  然后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所谓“阶级”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大家都是泥腿子的时候,可以称为阶级兄弟。但是当其中一小部分人站在了主席台上向其他人挥手的时候,这些人就不再可能与下面的人具有相同的利益,更不可能作为其利益代表。当你家的孩子上不起大学的时候,人家的孩子早就游遍欧美名校,开着红色的法拉利出入高级社交场所了。这样的模式里,别人会关心、代表你的利益,凭什么?今天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所谓利益集团问题,实际上也反映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破产。据说苏联解体前曾经有一次调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苏共仅仅代表自身的利益。现在甚至无需争辩是否真有这样的调查,但对这样的结论有人怀疑过吗?

  最近杜建国“闹场”事件又激发起了大家对于国企地位的讨论。我从来不否认一个主权国家掌控部分关键产业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今天现实中的国企,是否真的代表了国家民族利益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位西太平洋大学的禹晋永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赤裸裸的表白,很好地描述了国企特别是央企的现状:“今天下午和股东单位、央企的负责人在那菲特城堡高尔夫球场打球,晚上在一起大口喝茅台酒大口吃飞禽走兽肉,好一派惬意生活”。至于“天价烟酒”“天价装修”事件,就更是尽人皆知的了。而在另一方面,一贯鼓吹民族主义的知名人物黄纪苏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也承认,几十年来工人阶级仅仅是被“领导阶级”了。

  黄纪苏文中引用的一段网络文字,更是极其精确地刻画出了工人这个群体在“代表性体制”下的特征:“本名”工人阶级“;假名”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经济学定义”低收入阶层“;洋名”蓝领“;别名”体力劳动者“;昵称”弱势群体“;外号”蚁族“;社会学定义”生存性生活者“;政治学定义”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性称呼”失业者“;政府给的名字”下岗工人“;民政定义”低保户“;真名”穷人“。”有意思的是,即便就是事实如此,一些人如杨松林、郭松民仍然在为这样的国企体制大唱赞歌。这样的左派或者民族主义者到底在为谁说话呢?

  很明显,在“代表性”的体制之下,虽然“利益”两个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禁忌,一些人“代表”了另一些人的利益,但谁也无法否认利益争夺的现实存在!

  7.

  美国绝不是天堂,但相比之下,不能不承认,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民主制度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在利益分配实践中相对有效的。在水平方向的利益博弈之中,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不回避问题,所以美国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是只报忧不报喜,大事小事对簿公堂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美国社会在总体上是稳定的。而在自上而下垂直的政治体系之下,上层在名义上完全代表了下层的利益,在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缺乏交流对话的意识和机制,这种社会治理结构就必然导致“维稳”思维和“越维越不稳”的局面。最近就有“两会”代表对媒体表示,与某部门的沟通中,就能感觉到对方高高在上的“帝王”意识。

  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者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各种批判已经蔚为大观,一些网站如乌有之乡等,和最近引起公众注意的观察者网,都代表了一种民族主义势力正在聚集力量、全面合流的倾向。但是它们对于美国制度的批判都是高度偏激的,缺乏对于美国政治的基本了解。简而言之,仅仅以“好”“坏”“正义”“邪恶”来描述美国政治,是完全不及格的。在事实上,美国式的“博弈性”民主体制,远比“代表性”体制更能保护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虽然后者在表面上更具有感性的欺骗性。而这一基本事实,可悲的是,恰恰是被狭隘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的的民族主义者们没有意识到的。

  孔庆东们对“公民”和“纳税人”这样的概念破口大骂,王小东们大肆贩卖“逆向种族主义”的帽子,摩罗刚刚放下了500年血淋淋殖民地史研究,就急迫要求中国与美国做天下共主,都明白地反映了这些民族主义者在本质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代表性”体制思维方式。这里面的道理很清楚,“公民”“纳税人”的含义在于平行地位的前提下,对权利的讨价还价,而“人民”仅仅是垂直权利体系里被代表的对象。“逆向种族主义”的帽子,无非就是不允许自我批评,更不要说博弈,而中国与美国做了天下共主,还不就是重回新老殖民主义的老路?

  汪晖曾经激烈地批判西方民主已经发生“代表性的断裂”,也就是说西方的上层民主机制并不能代表大众的意愿。其实这是一种对西方社会很浅薄的认识。在美国社会里,没有几个人会完全相信政客是自身利益的代表。美国人相信能真正代表自身利益的,一是自己,二是自己出钱雇佣的律师,仅此而已。因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工会和律师,警察有警察工会,教师有教师工会,看门人都有自己的组织,有问题,找工会,找律师,而不是找领导。可以说,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利益至上的博弈关系,首先构成了美国式民主实践的基础与核心,人与人之间谁也不鸟谁,然后才有理论家总结出来,再升华一下,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民主。

  8.

  最后回答几个相关问题。

  在最近这次的杜建国“闹场”事件中,一个关键的话题,就是私有化的功过。有人认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私有化,而目前社会上丑闻迭出,似乎都是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因而极力反对私有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有意思的是,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以美国为例,其实答案是很清楚的。与“博弈性”民主制相辅相成的私有制,构成了美国模式,而缺乏博弈体制制约的私有化,构成了拉美模式。今天中国所遇到的问题,恰恰是拉美式私有化带来的问题。明确地说,如果不进行民权为核心的政改,中国发生拉美化不是不可能的。私有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利益博弈的机制。西方左派批判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重点,在于政治权利的框架结构,而中国左派还停留于简单罗列举证的阶段。就这一点而言,杜建国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中国左派的总体思想水平也还太低。

  在解读美国式民主体系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建立“博弈性”的利益分配体制,会不会造成一个人与人之间完全冷漠无情、唯利是图的社会?从美国的民主实践看,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社会里,慈善事业、非盈利性事业始终是社会关系调节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进行慈善捐款和做义工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这些都不是法律所要求的,那么这些善行的动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的很多民族主义者都认为,既然政府现在已经拥有了前所未有物质财富,那么就应该强硬起来。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并没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等比例改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的一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美国老师曾经向我解释过,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如马克思、列宁预言的那样灭亡。按照唯物主义的过程推理,资本主义早就该灭亡了。她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并不是仅仅基于物质的变化,人类高于动物,能走出动物界,就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心灵的行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在“心”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修正,因而资本主义也可以不断地被改良,进而向“善”的一面发展。而在相反的一方,出于对物质的迷信,按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社会关系予以物化理解,压制个人利益诉求,主观上以少数人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因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

  我向来认为,一种文化兴衰的标志,就是要看其是否丧失了哲学思辨能力。在机械唯物主义荼毒数年的情况下,太多人已经丧失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口袋里有了些银子的情况下,忽然间觉得自己阔了,于是就觉得等于真理在握,从此不愿意再向谁学习了,而是忙于要“站起来”向别人展示“不高兴”,要硬碰硬,完全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幸好还有一个美国能作为一面镜子,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可以拿来做参照比较。也许在将来,人类可以进化到不再为利益而争斗的时代,那时候美国模式显然就落伍了。但是在今天的现实中,利益竞争仍然是客观存在,指望别人来代表你的利益,只能是南柯一梦。非要去代表别人的,无非就是谋取一己之私,对“公民”“纳税人”这样的概念极力回避,就是明证。而在利益分配这个问题上,能够实话实说,把问题摆在台面上不藏着掖着,不怕露家丑,人人可以赤膊上阵不装B的,还就是美国的民主模式。

作者:柏蔚林,原载: 草根网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