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中國不保八走出正確一步

《亞洲週刊》

歐洲衰退及美國緊縮,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而中國事實上早已遠離在政策上製造高成長的階段,著眼於經濟可持續性穩定發展,北京早該調低成長率,今年人大會議總算走出正確的一步。


中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已於三月五日開幕,總理溫家寶向大會作政府施政報告時指出,預計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為百分之七點五,這是八年來GDP預期成長目標首次低於百分之八。

中國由於長期以來皆有兩位數的成長率,高成長率的預期心理早已成了國內外人們的一種慣性,因此溫家寶拋出不再保八,只有百分之七點五這個題目,過度敏感的投資界立即作出過度的反應,一夕之間陸股、港股及台股全部急劇大跌,其他如菲股、韓股、星股及日股也都程度不等的重挫,認為中國這個「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已榮景不再,恐怕已無力帶動全球恢復榮光。

由於中國不能保八的訊息公布的時刻與美國傳出訂單下滑的消息恰在同時,靠著消息面而炒作的股市自然會有過度的反應。其實就純經濟而論,中國事實上早已遠離那種在政策上製造高成長的階段,為了經濟的可持續性及穩定發展,早該調降成長率了,第十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總算走出了對的一步。

中國官方的智庫「研究發展中心」在不久前的報告中指出,由於主客觀形勢的改變,中國的高成長率階段已告過去,二零一一至一五年實質成長為百分之八點五,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只有百分之七,二零二一至二五為百分之六,二零二六至三零只能達到百分之五,人們已不能把高成長率視為天經地義,中國已需要在穩定的成長中強化體質與體制,讓經濟找到新的動力。

人們都知道當今世界在經濟上已進入了失穩階段,歐債風暴已使得歐元區進入溫和衰退,情況還會惡化。美國方面則由於所得分配不均而造成「累積危機」,人們因預估苦日子在望,寧願儲起越來越稀薄的儲蓄也不花費,乃是典型的通貨緊縮。歐洲衰退及美國緊縮都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

由於外在環境的改變,前幾年中國的第一個反應乃是擴大政府的投入,希望帶動出「投入驅動的成長」,但這種型態的成長及它所造成的畸型繁榮卻有雙重的危機。

畸型繁榮等於把人民的儲蓄不是帶入消費,而是透過銀行鏟進了國公營企業中,造成國公營企業的「過度建築」。在一九九五至二零零零年間,投入對成長的貢獻率僅百分之二十五,二零零零至零五年已達百分之四十五,零五至一零年更達到百分之五十。而同期間,消費對成長的貢獻率卻由百分之六十降為百分之四十一。對一個國家而言,這是嚴重的資源誤置;早幾年經濟界批評的所謂「國進民退」指的就是資源誤置的現象。

這種政府以投入驅動成長的模式,換個角度而言,等於投入本身已成了一個巨大的泡沫。當代長期趨勢專家哈利.鄧特二世最近即提出了警告﹕中國這種投入驅動的成長模式和過度傾向出口的模式,其實是在吹著泡沫的經濟,也是在製造著通貨膨脹及貨幣危機。

隨著中國的發展,那種土地國有因而土地資本便宜、人力資本也便宜的時代已將過去,用大陸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告終。近年來中國大陸幾乎全面性地出現要求調漲工資的事件,即表示低工資時代的不再。在經濟學上有所謂「中等所得陷阱」之說,它的意思是一個社會會由於成長,而使得低成本低工資的階段結束,必須在這個階段結束前,尋找到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新模式,也必須在這個階段結束前,找到總體經濟成長的新動力和新範疇。在中國,當然是內需經濟體系的建立,特別是福利經濟的強化,才可改善內需服務只佔成長率百分之四十一的低度發展之現況。

因此,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成長率調降為百分之七點五,並表示今後經濟的重點將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上,以及切實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及效益上」,雖然他講話的細部內容尚少透露,但他的意思是在說「經濟轉型」則是事實。因此我們倒寧願把成長率不再保八視為經濟轉型的第一步,「投入驅動成長的舊模式」已須轉型為更實質、更民生型的「內需驅動的成長模式」,而這種新模式無疑需要政治改革來協力。

中國以政府投入和外銷作為成長動力的模式或已應到了改變的時候。中國每年預算赤字僅為GDP的百分之二點五,這表示中國財政健全,有足夠條件做好公共住宅、醫療保險等工作。當人們不必為這些問題儲蓄,消費行為始有可能蓬勃發展。

近年來,中國其實已進入了轉型社會的陣痛期,許多爭取權益的群眾事件相繼發生,人民對政府的服務要求在增加,也對國民經濟的現況有更多意見,人民有期待乃是轉型的動力。不追求數字上的保八,多強調民生的實質,這才是經濟發展的硬道理。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