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大陸利率市場化沒有拖延藉口

  • 旺報
  • 【本報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年度工作會議上強調,人行可能會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之改革。人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也表示,利率市場化是大陸金融改革的首要方向,其次才是資本帳戶的開放。但是周小川也指出,現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在利率缺口太大的情況下可能引發資本流動等問題,並不是好時機。

 以國際化的金融觀點來看,許多大陸官方的說法不是有違金融原理,就是過分強調價值判斷。面對新的一年,大陸的金融決策機構應該要對其金融思維,提出深刻的反省。針對主要的金融政策,提出改革方向,以根本解決金融市場上存在已久的問題。對於金融主事單位對新年度的期待,顯示大陸的金融市場要想真正健全發展,恐怕還要摸索好久。

 最近大陸金融當局提出幾個主要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並且要求要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的現象,以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這樣的堅持並不合乎金融的基本原理,因為如果融資只能與生產掛鉤的話,融資的過程可能會極度缺乏效率,而融資的成本也會與市場的資金供需脫節。

 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存在的主要意義,就是透過各種非實體性的金融交易,為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搭橋,融資的成本才得以適度降低,以支應相關的實體經濟運作。在外匯交易上的金融互換,交易本身就不牽涉實體經濟,只是以錢換錢,但在全世界的外匯及利率交易上舉足輕重,也間接對實體經濟貢獻良多。連大陸政府也已跟12個國家簽署過雙邊換匯協議,規模也超過了1.2兆人民幣,而這些換匯協議並不見得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因為許多國家只是需要它來解決債務問題。

 所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堅持,應該只是個最終的目標,不宜作為實質的政策指導原則。以基本的金融理論而言,任何金融交易反應的都是市場的狀態與現實,都可以促進資金效率並降低資金成本,所以沒有所謂「好」的或「壞」的金融關係,嚴格來說政府只應注意某些是否金融交易「過多」或「過少」就夠了。

 大陸金融當局真要開始打壓沒有服務實體的金融交易,那麼就會抑制所有金融請求權或證券的次級市場,從而壓縮資金的流動性,並妨礙各種中間交易的避震效應。這種金融政策會直接打擊大陸經濟中的貨幣乘數,帶來更不穩定的信貸創造,以及更難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台灣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貨幣乘數均高出大陸甚多,不僅是因為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更是因為不強將金融與實體經濟綁在一起,所以金融情勢相對平穩,不需要像大陸一樣,把存準率拉得像天一樣高,才能達到調節經濟的目標!

 大陸金融當局的另外一個重要方向,是要將金融資源配置改革為以市場為導向,但卻要政府「該放的堅決放開、該管的切實管好」,顯然還是以「政府目標」為導向,因為市場自然會替政府篩選出該走的方向。

 「十二五規畫」明訂要利率市場化,在該規畫推動了一年以後,利率絲毫不見有市場化的跡象,那麼市場導向就連起點都還沒找到,如何能落實這個堅持?

 另外就是要發展創新與監管相協調的理念,這是國際的趨勢,並無任何創見。金融創新在大陸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各級政府在監管上的協調,許多金融商品或關係,雖然不在中央的規畫之內,但是地方政府可以片面推動。除非中央有明令規定,地方到處可見其獨特的金融交易,可見得主要的問題不在創新是否有所扭曲,而是大陸在金融監管上中央地方不同調。另外兩個堅持,一個要求防範化解風險,另一個要求開放以漸進安全共贏為方針,仍不脫計畫經濟的影子。基本上這幾個堅持都有違市場導向的原則,因為它們都以政府的價值判斷為準,究竟市場要的是什麼不重要,政府的考量才是關鍵。

 從幾個金融政策的堅持中,我們看到大陸金融發展還是走在「政府即市場」的老路上,只看分配而不看價格,那麼要市場做什麼?今天的大陸金融市場還在萌芽階段,市場化程度離發達國家還遠,如果大陸金融當局不去除「政府即市場」的盲點,堅持越多就會造成越多禍害。大陸該堅持的,是英國的金融監管理念,站在為市場牽線的角度,把金融發展定位為「市場即政府」,大陸的金融才能真正走得出去!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