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月刊》東野長崢/軍統在抗戰中的表現,是和當時的中國同命運緊密相連的。據沈醉提供的資料,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者就達1万8000人以上,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
戴笠是1949年後在大陸被妖魔化最嚴重的國民黨人。在當今大陸人中,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貪財好色荒婬無恥的惡棍。可以說,每個喜歡讀點書的人大多都讀 過一點關於他的“傳記”。真實的戴笠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撥開70年的歷史塵埃,看看真實的戴笠。其實,戴笠可以說是世界情報界中少有的奇才,他無師自通 的建立情治機關,於抗日戰爭其間的敵後諜報偵搜及中美情報合作對於抗戰的勝利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蔣介石甚至在退居台灣時這樣感慨的說:“戴笠同志不死, 我們今天不會撤退到台灣!”蔣公這句話可算是公平之語,如果不是天妒其才,讓他死於飛機失事,最起碼國內爭東北時 “共諜劉斐”們是不會那麼囂張,那些剛剛從滇緬前線上同日寇拼殺回來的新一軍、新六軍的將士們不會死得那麼慘。歷史不能假設,我們衹能為中華民族無盡的災 難而浩嘆。
戴笠的軍統在其最鼎盛的時期,擁有特工以及各類准軍事的交通警察大隊共約10.2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勢力滲透至黨 政、軍事、教育、文化、警務各個層面。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統一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時也是電訊破譯技術最先進的情報機關。而那 時,CIA前身美國戰略情報署(OSS)不過才剛剛起步而已。軍統局內設兩處,第1處負責黨務調查(即後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前身),由徐 恩曾(黃埔4期)任處長;第2處為特務處,戴笠擔任處長。1938年9月,第2處另立門戶,陞格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 內設軍事情報處、黨政情報處、電訊情報處、警務處、懲戒處、訓練和策反處、特種及心理作戰處、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抗戰中,軍統特工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 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活動。
1940年4月,蔣介石為集中對日本軍隊電訊密碼的破譯力量,下令BIS“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6處) 加強對日情報工作。在6處中,池步洲擔任了軍政部軍用無線電總台第43台主任。1941年5月,池步洲在破譯的日本外交密電中,感到日本要對美國“采取斷 然行動”了,並判斷:日本對美進攻的地點可能是在珍珠港,發動戰爭的時間可能選擇在星期天。軍統局破譯出日本海軍將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後,通知美國海軍, 但孤立主義情緒泛濫的美國當局懷疑是中國挑撥日美關係,未引起重視,以致釀成嚴重後果。日本海軍總司令的損命也有中美合作所軍統局人員在電訊偵測和密碼破 譯方面的功勞。
戴笠本人,抗戰初起既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戰場的情報樞紐,沈醉回憶稱,那時的戴從精力充沛。沈先生的原話是:“他是中國 人嘛。”他白天堅持在上海前線,一邊忙於組織對日情報戰,一邊竭力建立軍統武裝別動隊(後來的忠義救國軍),協助正規軍作戰。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每天晚 上還親自坐車從上海到南京,向蔣介石彙報戰況和情報分析。那時南京到上海鐵路已經不通,汽車也衹能滅燈行駛,日軍飛機不斷轟炸掃射,時時如身臨鬼門關,戴 卻樂此不疲。
戴笠:哀兵必勝
對於抗日,戴笠的政治思想非常明確。淞滬抗戰之前,國民黨大員們在南京開會,休會的時候議論紛紛,戴笠很堅定的對其他人說,這次我們一定要打了。國民黨 元老吳稚輝問他,武器,經濟都差的那麼遠,拿什麼打呢?戴笠說:“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這句話給其他國民黨人震動很大, 後來成了軍統對於抗日的經典創見。軍統在抗戰中的表現,是和當時的中國同命運緊密相連的。據沈醉提供的資料,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在抗日戰爭中犧 牲者就達1万8000人以上,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
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附近地區甚至有以戴笠為名的雨農路、台北 市立雨農國民小學、台北市士林區雨聲國民小學,以及在芝山巖上的雨農閱覽室。台灣紀念戴笠的雨農閱覽室以後世觀點來看,戴笠在情報界可說是少有的天才,他 在無師自通下一手建立軍統局這以他為核心的龐大情治機關,在抗日戰爭時期軍統局的敵後諜報偵搜,以及中美情報合作對於抗日戰爭的勝利有著無可抹滅的貢獻。 抗戰期間軍統局曾多次刺殺投日的軍政人員,如暗殺汪精衛、周佛海、張嘯林、唐紹儀、唐經、陳籙、季雲卿、穆時英、傅筱庵、殷汝耕……而隸屬軍統的各個游擊 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則深入日本佔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對打擊日軍和與日協作者,起了不小的作用。
沈醉本人先擔任虹口地區的對日情 報收集工作,為日軍排擠不能立足以後,轉而帶領特工潛伏人員深入瀏河,大場,直達前線乃至於日佔地區,親身擔任戰場調查工作,為中國炮兵部隊指示目標,鑒 別戰果,剷除漢奸,每日在生死線上徘徊,飲水三餐皆不能為繼,但沈先生和其他特工人員皆以苦為樂,絲毫不以危險為念,與前線官兵同進同退,死亡相繼,前後 達數月之久,沈先生至今感激戴笠能夠給他這樣的為國效力的機會,認為是在軍統最為快樂的日子。要知道那時候沈先生已經是戴笠手下著力培養的四大金剛之一 (陳恭澍,趙理君,沈醉,王天木),沈說其實是六大金剛,應包括文強和吳庚恕(犧牲於上海)。戴笠居然捨得把他們放到前線,可見軍統在抗戰中的投入。
根據沈先生回憶,當時國民黨政府軍並非一般所認為的一觸即潰,基於愛國熱忱他們的確進行了相當艱苦慘烈的抵抗。當時的軍隊很多是軍閥的私人武裝,和日軍 交戰是第一次和現代化的對手進行戰鬥,那種立體的空前的殺傷力是當時國民黨官兵簡直不能想象的,而他們依然在那樣地獄般的拼殺中和日軍進行了不屈的格鬥。 實際上,就是那些所謂的敗將,也並非那樣醜陋。對比原平,淳縣的防守就打得糟糕,而負責防守淳縣的晉軍指揮官王靖國,當時是把自己綁在城門上和日軍大戰, 最後被護兵強行抬下戰場的。但是山西的軍法官竟因為王靖國“擅自撤退”不能正法,憤而自殺!這些,都使我們作為後人,感到對當時歷史認識的蒼白無力。
沈先生還記得軍統西北區高級特務宋良隨衛立煌部增援山西時發來的報告,當時第二戰區為了堅持等待中央軍的救援,嚴令死守晉北門戶淳縣和原平,淳縣經過三 天激戰失守,原平原訂計劃守三天,但是因為中央軍遭到日軍空襲,行動遲緩,閻錫山下令要原平再堅守十天。原平守軍衹有一個旅,而居然就真的孤軍死守了十 天,從城外直打到巷戰。其間第二戰區多次派兵增援,但因為勢單力薄,衹有兩個連的援兵到達城內。衛立煌到達忻州已經是原平堅守的第十三天,中央軍火速派第 九軍搭乘汽車夜行前進,救援原平。宋良就是第一批部隊隨軍趕到的。他們到達雲中河大橋的時候,只見周圍陣地的晉軍官兵皆“全體肅立,望北而哭”。原來就在 那一天清晨,原平守軍已經力竭城破,守軍五千人,從旅長到馬夫,除送到大白水的傷兵百人外,全部陣亡。日軍後來發表的戰報,宣稱原平城內,往往一個院落因 為反覆爭奪,中國官兵的屍體可以達到好幾層。晉綏軍一向因為戰鬥力弱被稱為“豆腐軍”,而“豆腐軍”的表現,也是這樣令人心動,令宋良這樣的老特務也不禁 感到“吾河山終不變色”。
抗戰時期的國軍防空部隊用掛燈籠來進行空襲報警。根據日本轟炸機距離的遠近,依次掛上不同的個數,陪都市民 在遠處看到後就能判斷危險程度。這個掛燈籠的高地現在就叫“紅燈壩”。當時國軍並沒有雷達,但為何會提前得知日軍轟炸機來襲的距離、架次和準確時間?那全 部是戴笠先生手下的軍統群英的貢獻。重慶督郵街的53.54慘案以後,蔣介石嚴令戴笠必須提前偵知日機啟動詳情,以便設立預警機制,保衛陪都無辜百姓的安 全。戴笠先生和他手下的軍統群英竟然做到了。他們在日軍每個機場附近都租用住房,化裝成普通百姓而觀察轟炸機起落方向、架次和時間,甚至潛入飛機附近目測 裝彈量,然後迅速用無線電告知重慶總部,以便陪都防空部門及早掛燈預告。日軍自然慢慢發現了軍統的情報活動,於是上演了一場偵測和反偵測的生死大戲,軍統 兒女為了完成領袖之任務和捍衛國民之生命,為之殉難者不計其數。(《明鏡月刊》第17期)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一月
(1649)
-
▼
1月 17
(58)
- 國家分裂與民族問題關係更大
- 民進黨一定要深刻檢討對中國的心態
- 彭宇案 李源潮甩不掉的包袱
- 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開拓全球的經貿文化空間
- 廣東千人到市政府前抗貪官賤賣農地
- 台灣藍綠 香港黑白 台灣不要做第二個香港
- 兩岸不可迴避的政治議題
- 選舉不相信眼淚,相信智慧
- 大選後對民進黨成敗的評價與建議
- 誰是台灣大選真正贏家?
- 大陸利率市場化沒有拖延藉口
- 美國朝柳暗花明 中國何以自處
- 余杰计划出书爆料 题材较敏感
- 加国强制遣返第一人 曾汉林案引加政府关注
- 解放军出现了全军对胡锦涛大不敬的问题
- 中共十八大常委竞争者不得拿出答案
- 明镜网 热点 排行榜(2012年1月17日)
- 大陸蔓延微弱卻非常清楚的民主呼聲
- 阿拉伯之春挑战周边及西方各国
- 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 社会冲突将加剧?
- 艾未未涉嫌“围攻摄像头”被警方传唤
- 和台灣比起來,香港更「厲害」
- 北京反駁駱家輝對中國人權的批評
- 一位本土律師眼中的台灣司法變遷
- 軍委決定:全軍集中力量完成“三支、兩軍”任務
- 数据预示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 赵紫阳逝世七周年祭:他留下珍贵遗产
- 中国官媒的西方记者
- 宋志标:韩寒被批造假背后的“民主乱象”
- 余杰:“中国模式”颠覆“历史的终结”?
- 上海有個“聊天角”
- 赫魯曉夫被陰謀整下了台:“老了,不想反擊了”
- 吳法憲回憶毛何時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 袁偉時:辛亥革命失敗主因是沒牢固樹立法治觀念
- 被妖魔化最嚴重的戴笠和軍統
- 吳法憲回憶九一三:真有人調了三叉戟去山海關
- 赫魯曉夫拋棄了斯大林窮兵黷武的政策
- 面对制裁伊朗的国际压力,中国担心原油得不到保证
- 胡平: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
- 马英九延续不统不独不武,提未来两岸政策三原则
- 广东省委常委、統戰部長周镇宏涉严重违纪被调查
- 孔捷生:《天與地》和《金陵十三釵》
- 熊光清:为什么中国的问题如此之多?
- 铁道部的傻儿子让上亿网民追尾
- 何仁勇:如果大选选出了孔庆东
- 草威:《十三钗》在宣扬一种恶劣的逻辑
- 六人团伙冒充中央部委公开卖官
- 新概念作文主办方否认韩寒拼爹说法
- 山西离岗干部领导黑社会组织,68名公职人员涉案
- 2012年1月16日《歷史日報》
- 范世平:民進黨可能出現激烈的路線之爭
- 明镜网 热点 >> 排行榜
- 2012年1月16日《明鏡郵報》
- 金正男:金正日曾反對權力世襲
- 温家宝中东之行表明中国的政策变化
- 台湾:“不可避免的”政治会谈有了两岸舞台
- 传中国军队向藏族人开枪
- 国际观选团:台选战过程仍有不公正现象
-
▼
1月 17
(58)
-
▼
一月
(1649)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明鏡記者柯宇倩/“華視報紙王,給你現賺45,大家早。”週一至週五的早晨打開電視,你都能聽到一個親切又專業的男性嗓音,用國、台語為觀眾導讀各大報的重點新聞;他是主播楊舜欽,31歲就坐上採訪中心副主任的位置,雖然年輕,但他可能比年長的記者都要資深,而耀眼的成就背後,是對新聞的熱情與努...
-
在網路上流傳的車震死者照片中,可見兩人下半身赤裸。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驚傳解放軍高官與小學女老師在車震過程中,疑似因一氧化碳中毒,兩人呈現性交姿勢「裸死」車內。據悉,兩名死者皆各有婚姻關係。此訊息第一時間就遭當局嚴格封鎖,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更限制兩名死者...
-
因为六四后的报告文学《中国底层访谈录》获得欧洲最重要的波兰卡普钦斯基报道文学奖的廖亦武先生强调,一个作家,为中国底层的每一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发出呼吁和支持,是他最根本的责任。以下是RFA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以二零零七年去世的波兰文学家卡普钦斯基命名的波兰报道...
-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 2012 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 23 周年,就在紀念日前 2 個多月,媒體披露溫家寶多次在中共高層會議中,試探性提出重新評價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消息。中國學者、異議人士陳子明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表示,此消息是有意放出的風聲,想觀察外界對此作法的評價。陳子...
-
VOA记者: 张蓉湘、张松林 图片来源: 来自视频截图 国务院发言人纽兰 美国国务院星期一宣布,第四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下个月初将在北京举行。另外,国务院还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哈佛大学的情况良好,而国务院不评论学生签证个案。 *下轮美中战略与经济...
-
(中央社台北2日電)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報導,中共未來將興建比「遼寧」艦更大的航空母艦,並推測初期數量很可能是6艘,北海、東海與南海艦隊各分配2艘;但這個目標在2035年前達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軍工信使」還談到共軍攻占台灣企圖與發展航艦的關係說,台灣與中國大陸地理接近,不...
-
《明鏡月刊》彭陽人 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常務副書記何勇目前是中紀委真正負責具體工作的。今年已經72歲高齡的何勇擁有20多年的紀檢監察工作經驗,資歷高,根脈深,是極少數超齡服務的人。“他這一位子,有三個熱門接班人,一個是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長馬馼,一個是山西省委書記袁純...
-
前89民运学生领袖、信奉基督教的柴玲,“六四”23周年前夕发表公开信,宣告原谅了当年“六四”镇压学生和北京市民的军人和领导。经历过“六四”的前北京学生方政表示,杀人者没有忏悔、没有向受害者道歉,不能没有前提无原则的说原谅。但他希望大家不必过多责难柴玲。 ...
-
內容提要: 拒絕文明一百年 中國人拒絕文明的決心之堅定,令後人錯愕難解:為什麽一條造福於中國、更直接造福於雲南人的國際鐵路的建成,竟然會讓全省人民如喪考妣?這種反常心態如何形成?為何至今還歷久彌堅?中國人雖世世代代為受迫害妄想所苦,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異族...
-
苏晓康表示,谷开来一案是黑箱作业,因此作为一个政治分析家,必须要分辨已经所知的事实,与外界所猜测的区别。 REUTERS/Stringer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郑汉良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在《纽约书评》撰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